从“春运母亲”看中国民生之巨变

从“春运母亲”看中国民生之巨变

近日,“春运母亲”再次登上热搜榜,成为亿万网民关注的热点。11年前,南昌火车站,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一位年轻的母亲肩上背着巨大的行囊,她弯着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眼神刚毅坚定地望着前方……

曾经,这张“春运母亲”的照片曾震撼亿万国人。如今恰逢春运,经过千辛万苦的找寻,新华社记者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找到了她——巴木玉布木,透过其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十余年中国民生之巨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余年前,巴木玉布木外出务工是为了怀中嗷嗷待哺孩子的“口粮”,为了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巴木玉布木的家乡大凉山,曾经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经过8年多的精准扶贫,凉山州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如今,巴木玉布木和乡亲们都住在宽敞明亮、家电齐全的房子里,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十余年出现的蜕变源于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一切力量和资源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广大贫困群众过上了“睡有床铺、衣有储柜、炊有灶台、包里有钱、出门有硬化路”的新生活。

医疗保障工作落实到位。巴木玉布木说,“那个年代,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因为当时交通条件不便,加上缺医少药导致“天涯相隔”的情况很多。十余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八纵八横”高铁网逐步成型,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了“轨道列车”,许多乡村都实现了村级公路家家通、户户通。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救助服务,各地民政部门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协同办理机制、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和调整机制等,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如今,巴木玉布木的大女儿已上初一,二女儿成绩优异,最小的女儿今年也要入幼儿园了。孩子们都有学上,摆脱了母亲不识字的命运。在以前,对于一些困难老百姓来说,送孩子读书是一种奢侈。如今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政策,提出了“扶贫必先扶智”。各地政府通过增派扶贫干部、教师支教、特岗教师计划等,保障山区孩子们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并为孩子们实现了全覆盖资助,即“两免一补” 和营养餐改善计划,每年大约有4000万农村孩子享受营养餐的补助。

“春运母亲”见证的不止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的变化,而是一个国家富强后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肉眼可见、触手可感、暖心又走心的变化。(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0207/1117257.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兆和学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