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对于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认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报告人:陈小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简 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洪从深刻理解创新的含义、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以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分享了对于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认识。
总播放:15046
发布时间:2021-02-08 14:00
  •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及其组合的成功。创新分为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改良性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钱变成知识和知识变成钱的反复试验,关键要素就是知识、资金和人。创新是中国实现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文稿]

  • 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主要有:第一,科技创新来源的多样化;第二,中国的产业发展、科技发展、人才发展形成的科技创新基础;第三,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要与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轮驱动”,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文稿]

  • 从目标远大看,一方面要高水平高质量,另一方面要长期化。从科学求实看,第一,要尊重科学规律,不急于求成;第二,要实事求是,允许失败;第三,要坚持科学决策,注重民主决策,市场反馈,不断优化实施策略。从严格管理看,要对创新实施分阶段管理,注重“七分管理、三分技术”。[文稿]

  • 加快科技创新,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解决基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第二,要清楚科技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以及科技知识的经济性质极其发展模式;第三,要掌握多种原始创新模式,发展多种原始创新模式并举;第四,要解决创新和研发战略、政策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稿]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举措,主要有:第一,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第二,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第三,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第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第五,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等等。[文稿]

     

    1612320086492

    陈小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一、深刻理解创新的含义

    (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及其组合的成功。而且,他强调创新不是发明。这不是说创新不需要发明。创新是发明家、企业家共同作用的产物。

    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可以称为“四新”,即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基础、支撑,并且与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相辅相成,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创新分类及动因

    1.创新的分类

    创新,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改良性创新,就是在原有技术上做了一些调整、改变,使产品更好用、更便宜;第二,突破性创新,它不是一般地创新改良,而是关键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第三,颠覆性创新,它与突破性创新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指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性。怎么理解?世界上不乏最先发明某项技术的公司让别人用该项技术给打败这类的事情。比如,彩色复印机、数码相机最早都是由美国公司发明的,但后来都被日本公司如佳能、索尼等超越了。为什么会这样?克里斯坦森认为,先发明者发明的某项技术或产品,虽然问题较多,但也拥有一定市场。创新者在原有技术或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使其更好用、更便宜,并且迅速占领市场,使先发明者渐渐败下阵来。这样,颠覆就发生了。那么,先发明者为何自己不做改进创新?先发明者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难以突破,而创新者没有思维惯性,可在技术或产品、市场策略等方面突破创新。可见,颠覆性创新,讲的是突破性创新的创新机制。

    2.社会发展阶段对创新的要求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不同,对创新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通过创新达到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技术效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创新驱动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由追赶到并跑再到引领的转变,但同时也要注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一些“卡脖子”工程。

    (三)创新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过程。第一,知识。这是创新的起点和原点。第二,试验。创新需要大量的技术试验或商业试验。比如,新产品研发前要做市场调研。第三,结果。创新是否成功要靠结果,也就是市场来检验。

    创新的关键要素。第一,知识。这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第二,资金。缺乏资金,创新就有可能进行不下去。第三,人员。要有科学家、企业家的支持。总的来说,创新就是钱变成知识和知识变成钱的反复试验。

    创新的具体来源,也就是说,创新的动力从哪里来?创新的来源复杂且多样。比如,美国有研究发现,70%以上的创新来自需求,也就是由问题反推引起的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与创新。第一,创新企业家创立的企业,一般就是创新企业。第二,大企业的创新,与小企业不同,往往基本的技术创新是由小企业做的,然后通过大企业合并、收购,被真正推向市场。为什么大企业更重要?创新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产品,还要解决产生、质量、效益、销售及售后等问题。所以,这时候一定需要一个组织,而这个组织就是企业。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发生技术创新?从经济学上看,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技术机会。简单地说,就是有什么样的技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需求。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现实需求,就是看得见的需求;二是潜在需求,就是现实没有,是根据人的本质性要求而被创造出来的。第三,专属权。技术机会与需求相结合,就有了创新,比如新的产品或技术。我们称之为资产,有价值的资产。这就涉及专属权。专属权受法律保护,其内容除了发明专利,还包括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和销售能力。只有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相结合,创新才可能发生,才会成功。

    二、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

    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已具备。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科技和人才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制造能力也明显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第二,科技创新来源的多样性。一款新产品的研发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基础研究,也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其次,应用研究,针对的是实际问题;最后,开发研究,就是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做新产品研发。在这一环节,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合若干技术,一一实现产品功能。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阶段。接下来,就是产品产业化商业化阶段,也就是投入市场,经受市场检验的过程。可以说,科技创新,不仅仅来自基础研究,还有可能来自市场需求。这就是创新来源的多样化,对既有多种产业技术又有广大应用市场的中国发展非常有利。

    第三,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现在是要完善这一体系。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这一机会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对中国发展的机会;二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可赢得更多机会。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华为。近年来,美国不断打压华为,而且打压力度和手段不断升级,从拒绝华为进入市场到限制使用美国技术软件、芯片断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说明什么?恰恰说明华为的5G技术厉害,具有全球竞争力。那么,华为是怎么做创新的?我个人理解,主要原因有:第一,抓住了行业之初的市场契机。20世纪90年代,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刚起步,只要抓住有限的几家有规模的客户,就能在该行业深耕发展。第二,利用了全球化的技术链。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开放格局下,充分利用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芯片和软件。第三,在通信设备软件化中快速发展。这与通信行业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有关。比如,我国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为此培养了人才,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二个案例是麦肯锡。这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2016年和2017年,麦肯锡连续两次对中美德日四国400多家企业领袖进行了智能制造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远比美德日企业乐观。86%的中国受访企业相信智能制造的潜在价值,比例远高于美德日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美国67%,德国62%,日本40%)。2018年,麦肯锡向全球800多家制造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贵公司已试点多少个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走在智能制造“做到”的最前端,平均每家中国企业已经试点了10.2个数字化制造用例,美企平均8.5个用例,德企平均6.9个用例,日企平均4.1个数字化生产用例,仅为全球基准的一半水平。2018年5月起,麦肯锡与世界经济论坛联手,在全球范围内约1000家企业中遴选出16家智能制造领域的“得到”者——工业4.0“灯塔工厂”(成功企业)。其中,中国有2家企业入选,分别是海尔和富士康。

    三、加快科技创新,要目标远大、科学求实、严格管理

    (一)目标远大

    我们的目标要远大,同时还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必须符合“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必须是长期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实现“十四五”时期的目标,还要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

    (二)科学求实

    我们要保有科学求实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尊重科学规律;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在科技创新中,如果不尊重科学规律,放弃实事求是,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创新是允许失败的,这本身也是尊重科学规律的体现。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包含很大的不确定性,既然有不确定性,就会有失败。另外,还要讲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重视学界、市场、企业的反馈,不断优化实施策略。

    (三)严格管理

    刚才讲到,创新允许试错、允许失败,但也要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减少创新中的失误。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目标,所以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我国第四代新型发动机关键部件整体叶盘试制时多次断裂爆炸。通过总结此次事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比如,我们有技术成熟的研发管理模型,从确定研发产品的原理、原型到完成产品开发这一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不是蛮干,要目标远大,科学求实,严格管理,重点就是要讲科学。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