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美人文交流受阻

理性看待中美人文交流受阻

[中图分类号] D8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2-0036-04

特朗普执政4年,将中国定性为首要战略竞争者,在贸易、科技、教育、人才以及香港等诸多方面打压中国,极大地破坏了中美关系。拜登就任后中美人文交流有望得到部分恢复。但中美人文交流已回不到过去。未来中国可借特朗普“破坏”之力转化为“重塑”之力,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在有害于国家利益的领域“半脱钩”、在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领域“半紧钩”,最终重塑中美关系,推动民族复兴大业。

中美人文交流遭破坏,有弊有利

特朗普政府收紧签证政策,导致中国留美学生骤减,但也重塑了中国年轻一代对美国的认识,再造了中国青年的信心。中国已连续十余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大生源国,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约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形成约150亿美元规模的留美教育产业。赴美留学生减少,造成冲击的首先是美国教育收入,也有损美国所谓开放、多元的教育和科研环境。对中国而言,则势必会形成人才回流潮。

根据启德教育《2020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数据,英国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学生首选意向留学目的地。受疫情和经济影响,当前美国高校普遍财务紧张,不得不持续降低录取标准,多数美国大学的留学生在中国国内的就业竞争力弱于985和211高校。这使得更多优秀学生宁愿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势必会提高国内大学的生源质量,带动国内大学学科建设,增强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信。

特朗普政府签证政策限制中国学者入境,造成中美学术交流受阻,但同时也重创了国内“崇美”“媚美”论调。2019年以来,大量学者赴美的10年签证被取消,不少中国媒体被贴上了“外交使团”标签,这势必造成一段时间内两国人文领域交流的阻碍。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媒体中的“崇美”“媚美”论调也受到重创,过去经常发表“崇美”“媚美”言论的学者、媒体人明显收敛,“崇美”“媚美”观点在中国舆论市场变得式微。

美国打压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折射出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力下降,也促使科技人员回流并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据英国广播公司2月13日报道,美国能够在人工智能方面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是业界和学术界数十年的持续研发、政府拨款资助和人才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流入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姗姗来迟的美国无疑是各国中的后来者。”美国打压华人科技人员,势必促使科技人才大量回流中国。

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共党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的规定,将大大缩减旅美人数,也将提升中国国内的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有9000多万名党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9.6%,是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限制中共党员及家属旅美,既对美国的财政收入造成不利影响,也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才内循环。

华为等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剥夺相关企业和机构在美商业交易机会,移民美国人数下滑剧烈。“《纽约时报》报道称,从旅行禁令和签证限制,到改变难民限额和庇护规则,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的效应正逐步显现。去年美国的合法移民人数下降了11%以上,预计到2021年将下降30%。”在2016财年至2018财年之间,从墨西哥获得绿卡的美国公民的直系亲属人数减少了14002人(11.7%),中国的减少了7636人,或24.1%,菲律宾下滑24.1%,韩国下降17.3%。移民的大幅减少对美国的科技、经济等都有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有损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半脱钩”状态未必对中国不利。一是中国留学生或学者在美国科学、技术、工程、教学领域的贡献将大大减少,而中国欢迎这些顶尖研究人员回国。二是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美强我弱。这种“半脱钩”状态将有利于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学术研究的自主性。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全球新分工与产业链调整中,中美人文交流的“半脱钩”状态可能有助于中国人才与教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生。

重新认识“中美人文交流”

长期以来,通过中美人文交流,大量年轻优秀人才流往美国,美国能以相对较低成本获得中国青年智力资源,客观上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前,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40万人,且连续多年保持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地位。中美教育合作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规模,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符合双方共同需求,符合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然而,近年来,美方口头上承诺“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实际上却不断为中美人文交流制造障碍。我们要重新认识中美人文交流对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与作用。

中美人文交流对中国有积极意义,对美国也有重大帮助。中美人文交流得以开展,源于双方均能在其中获得收益。美国不断改变教育政策和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不是在做不求回报的公益事业,而是隐藏着巨大的收益。一是美国可直接获取巨额的留学收益。2019年,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约110万人,年均学费、生活费及相关费用近410亿美元,约占美国年均GDP增量的10%,对美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二是美国可获取留美学生的创业红利。许多留美学子留在美国创业,成为新兴产业创始人,为美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三是中美人文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许多中国留美人才攻克重大科技项目或开公司转化科技成果,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美人文交流也夹杂着消极影响,需要更精准地防范。首先是国内大学尖端人才流失严重。据美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报告称,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人才库中的大多数人来自中国。现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发生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强烈。对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提高中国向心力、吸引力,妥善安排好“回流”人才群体,鼎力扶持其发挥专业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中美人文交流“半脱钩”可能带来新红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外回国求职人数激增。根据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58.19%。从中国走向海外的高端人才中近7成(69.6%)未来优先考虑回国就业。其中,居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分别达67%、72%、69%和73%。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西方高等教育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巨大冲击,生源和捐赠大量减少,财务状况急剧恶化,纷纷采取冻结招聘、领导层减薪、重审预算甚至裁员等方式自救。即便如此,截至2020年7月,美国仍有33所大学迫于经济压力宣布永久关闭,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国际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萎缩,促使大量海外人才考虑归国就业。此外,一些限制性因素影响了华裔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华裔顶尖人才的就业选择。由于中国的创新充满活力,海外人才“回流”后能获得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认为,世界创新核心区域正在东移,中国是过去几年中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步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还拥有17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重塑全球经济,同样也重塑中美人文交流格局。我们应借力发力,顺着美国政府对华打压之势,重新梳理当前中美人文交流的优缺短长,以中国为本位,真正将中美人文交流转化为中国发展新格局的外部积极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主性,深刻剖析美国人文社科“两面性”,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需要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工具化,并对一些学科进行重构或重建,使其成为我们认识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的利器,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重新划分中外优势学科,提供留学学科指导目录,尽可能地在中国优势学科中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在本土攻读更高学位,实现中国教育双循环。对一些受“西方化”影响较深的学科,通过评估体系、增减学科等方式,引导优秀年轻毕业生的留学选择。对一些高精尖的学科,通过改进人才引进的方式,为减少“卡脖子”的困境提供人才支撑。对于一些中国顶尖高校,应该通过政策指引、校内引导、基金配套等方式,遏制住顶尖人才外流的趋势。

进一步下放外事审批权,简化对外交流的审批流程,鼓励各个高校、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方式加大对外交流。疫情期间,各个高校、智库通过在线方式踊跃地进行中外对话,值得鼓励。应尽可能放宽和简化在线国际交流会议的审批权。通过这种对话、交流和表达,把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做法和中国变化,以国际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也应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挨骂”问题的重要路径。

以包容姿态鼓励学者加大对外交流,对在海外发表重大影响力文章、参加重大海外论坛的学者应适当给予激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约100万“大军”,但基本上都不热衷于对外发表文章。应该从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甚至“长江学者”等重大荣誉的评定上,给予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学者更多倾斜,更多更好地运用制度杠杆的激励作用,全面提升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科技人才方面还是留学生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压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甚至关闭了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富布莱特教育交流项目。美国一直试图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媒介优势,通过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加强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全球文化霸权。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文化霸权的影响。特别是21世纪以来,美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巩固其全球霸权中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但由于中美双方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文化斗争在两国关系发展中长期存在。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美国实施文化霸权的重要目标。中国过去比较落后,在科学技术方面无法与美国相比,很多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发展去了美国,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这次美国对华人在美国工作的政策和态度不断收紧,使很多在美国工作的科研人员回国,国内大学生重新考虑是否选择去美国留学。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得很好,肯定可以留住更多人才。我们应抓住这次人才回流的机遇,做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潘亚玲.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美国问题研究,2018,(2).

[4]王文,刘典.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9,(2).

[5]林建华,陈春花,鲍威.优化海外引智平台 推动高端人才回流[N].光明日报,2020-07-20.

[6]没有人能够让历史开倒车(钟声)[N].人民日报,2020-06-05.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张梦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