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法善治共护“一淀清水”

严法善治共护“一淀清水”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将于4月1日起施行。作为涉及雄安新区的首部地方法规,《条例》从规划管控、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等多方面对白洋淀及其流域生态保护明规立矩,其中“三线一单”制度、严格水污染法律责任等条款,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杨柳郁苍苍。”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素有“华北明珠”的美誉,在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上世纪60年代起,受气候干旱、上游断流等因素影响,白洋淀干淀现象频发。随着工业建设提速、开发强度大增,流域污染加剧,“华北之肾”一度有功能衰竭之虞。“城与淀应该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痛定思痛,生态决不能成为新区未来发展的牵绊,擦亮“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势在必行。

污染并非一日之寒,水土重生尤待非常之功。三年前,白洋淀生态修复作为主要任务写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治理随即开篇,从流域控源截污到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再到严格工业排污,治污、补水、清淤等一套组合拳下来,水清了,多年不见的鱼回来了,村民生活也变美了,“华北明珠”重绽光彩。同时必须看到的是,水是流动的,治污绝非一段一域之事。过去几年,在禁入产业、排污标准等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治理步调不一,导致改善效果和治污效率都打了折扣。比如,有相关人员吐槽,“下游把‘污染大户’清退了,上游还是污染淤积,结果一补水又‘倒灌’了”。

生态环境出问题,法治共治来破题。着眼现实痛点,即将实施的《条例》明确提出,白洋淀流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等措施,织密法网共护“一淀清水”,在执法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无疑能握指成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最新数据显示,白洋淀湖心区断面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Ⅳ类,水质为10年最好水平。这也意味着,相较于“治污”,接下来的工作应侧重“防污”,通过立法划定白洋淀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正当其时。对于生态修复这一系统工程,也需要京津冀三地在排查处置跨区域、流域的环境污染源中发挥协同之力。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微风掠过,白洋淀上泛起了层层涟漪,美不胜收。据规划,至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期待法规落地生效,三地携手共进,“荷塘苇海”的盛景早日重现。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