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政教育助力培养新时代青年

“互联网+”思政教育助力培养新时代青年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培养新时代青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守好思政教育新阵地、整合线下线上新资源、呈现教育队伍新面貌等途径,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载体,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出坚定“四个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教育 新时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培养新时代青年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因此,作为青年最重要的“铸魂工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就是综合叠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属性和教育属性,体现创新驱动、交互共享、开放自由、跨界融合等重要特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将引领当代青年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富强的伟大征程,培养其政治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感。同时,“互联网+”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机制,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思政教育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有助于改变传统模式,缓解思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以往思政教育受区域环境、学校师资、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极不均衡。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信息、知识、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碎片化、交互性特征,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阵地。“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形式,将极大缓解我国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大大缩小思政教育上的地区性差异。同时,广大青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知识,构建生动灵活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接受多层次、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进而有效推进新时代青年的培育。

有助于顺应时代规律,符合新时代青年接受信息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方式已经让青年一代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互联网势必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提供了便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教学案例,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有助于把握新的机遇,促进思政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互联网+”思政教育并非二者的生硬叠加,而是依托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教育变得鲜活、新颖,创建灵活、开放的学习生态,从而促进思政教育旧有模式的转型、升级,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当前,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已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比较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业已形成。因此,把握新的时代机遇,努力建设集资源、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思政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为深入推进“互联网+”和思政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机制。当前,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成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精尖”的国际化人才,是开展思政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生国际交流频繁、教育环境特殊、信息来源复杂,传统的课堂学习、日常教育、专题讲授等无法完全满足其思政教育的需要。因此,“互联网+”思政教育以其迅速、快捷、即时的突出特征,有效弥补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使得出国(境)工作和学习的青年能够定期组织和参加思政学习与活动,从而不断使其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成为自觉抵御外部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志青年。由此可见,“互联网+”思政教育将有助于构建我国国际化人才思政教育的新机制,并积极推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完善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守好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整合线下线上的新资源、提升教育队伍的新面貌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标准。

完善思政教育的新体系。为了培养新时代青年,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自由、平等、便捷、分享、开放的特点,依托“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在纵向层面上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方式打通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使其形成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坚持长期将德育教育作为育人之根本,由量变达到质变,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在横向层面上既要不断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通过有效运用微课、慕课、金课等远程教育载体,灵活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网络流行资源,在线上和线下的思政教育内容中融入对家国故事、英雄典型、中国文化的颂扬,凸显“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人文色彩;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深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理念与资源,将德育内容和价值观引领有机渗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无缝衔接,将思政教育贯穿青年的学科与专业培养体系中,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共同提高,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守好思政教育的新阵地。紧紧围绕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具体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全覆盖、即时性、超时空界限的特点,坚决守好并拓展新时代语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一是精准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大数据等高技术手段,对青年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等进行及时调查、综合分析和认真研判,加深对青年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清楚青年反对和反感的内容,提升发现、把控和处理网络舆情的应急能力。二是灵活运用思政教育话语。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了解青年喜爱的、易于接受的语言,尊重青年的表达意愿和语言特色,用更具时代性、生活化的语言弘扬社会正能量,用有温度的话语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增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亲和性和针对性,构建对话式的双向教育关系。三是创新拓展思政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时代热点,挖掘青年的审美意识和兴趣特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新技术、新形式,研发符合青年需求的思政教育融媒体系统,创造可知可感的思想空间,并且加强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共建与共享,正确引导青年并与之平等对话,从而重塑青年群体爱党爱国、意志坚定、勇克难关、昂扬向上的优秀品格。

整合线上线下的新资源。强调思政教育的网络信息化趋势,并非忽视甚至摒弃传统课程教育。要完成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既要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也要注重“互联网+”教育的新领地。因此,激发思政教育的新活力,培养新时代青年,一是需要深度融合线下线上的思政教育,在课堂上鞭辟入里讲理论、旗帜鲜明讲政治,课下建立互通互享的网络平台,涵盖微博、微信、网站、社区等媒体平台,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云思政”教育矩阵。坚持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亲和力相统一的原则,让爱国主义和远大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互联网成为培育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最大增量。在此过程中,师生作为共同参与者的双主体作用也得以凸显。二是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交互整合校内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拓展科教融合、增进校企合作、组织调研活动、创新考核形式等手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引导青年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政治自觉、树立理想信念、提高个人修养、磨砺奋斗意志。

呈现教育队伍的新面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上好思政课,必然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此,一是思政教师要继续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清醒、满怀家国情怀,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坚决抵制和清除互联网上传播的错误思想和思潮对自身的侵蚀。二是要促进教育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使得教师的教学权威受到了一定挑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亟需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培训和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网络和远程教学知识,不断提高“云思政”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时代性。在遵循青年接受信息的习惯、意趣、特征的同时,深切关怀青年面临的现实需求和具体问题,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随时随地促进思政课程教育上线、内容入眼、理论入心。三是要勇于开展网络教学实践。学校要通过举办讲座、培训、教学创新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互联网教学考评的内容和手段,鼓励思政教师深入思考网络教学、积极搭建思政教育平台、不断积累网络教学经验。教师也将围绕国内外热点问题,精心设置讨论议题,制作兼具学理性和趣味性的微课、慕课和金课,开辟自己的网络教学园地,随时随地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之,只有思政教育队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才有助于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守好思政教育这一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接受纷繁复杂的网络讯息与受到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冲击时容易陷入困惑与迷惘。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清除和摒弃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在青年面临人生抉择和现实问题时予以帮助和引导,是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议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思想解放、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教学能力,才能将“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教育属性与网络属性有机融合,让互联网在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工作中发挥最大效力。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盛春、王婷:《“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党政论坛》,2018年第7期。

②刘美娇、黄洪雷:《“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