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治关键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社区共治关键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有人人共享、各得其所。“共商共治”不是简单地坐在一起表达、讨论,更需要大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从公共利益出发想问题,多换位看看邻里街坊的坚持有何依据,这份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社区共治的思想基础,也是寻求共识的关键所在。

老楼过道声控灯失灵,社区工作人员依循“七步法”点亮;旧管道维修拉锯7个月,居委会出面协调三小时解开疙瘩……随着“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大事小情直接关联着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而在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里,小区数量庞大,其中不少老旧小区,由于产权归属复杂、设计规划不合理等“先天不足”,大都存在管网老化失修、停车管理混乱、公共环境“脏乱差”等共性问题。为破题,各方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违停违建发现了管不了,街乡赋予社区执法召集权,相关部门闻“哨”而动迅速查处;比如,1个小区5个“娘家”,街道靠前指挥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建引领化解“九龙治水”;再比如,翻新改造意见不一,社区成立攻坚小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寻求理解支持。“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而其中共通的一点,就是给基层放权赋能,让社区干部能“牵头”、敢“扛事”。“来头多”“意见杂”的基层治理格局有了“主心骨”,问题解决就有了思路、有了抓手。

为民解忧是基层工作者的责任,而这个“灭火队长”并不好当。碰上一家一户的单点得失,拨动算盘珠子还能算清楚,一旦触及不同群体的整体利益,难免陷入争执扯皮甚至对立冲突。随着城市更新的提速、居民诉求的多元,社区需要承载的各种功能,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比如在一些老胡同、旧小区,单纯的居住功能已“不赶趟”,必须要在有限空间里兼顾停车、健身、休闲等多重需求。历史遗留的“存量”难题在前,又要面对新的“增量”课题与“变量”考题,个个难度都不小,其间还不乏矛盾打架之处,解决起来必然要经过一个统筹协调乃至妥协让渡的过程。这也意味着,牵头“察民意、听民声”只是第一步,如何处理好收集来的一箩筐意见,把利益相关方拧成一股绳,是一道更大的“坎”。

“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社区治理需要“队长”,广大居民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身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心而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大家都有各自的一摊事要忙活,对公共空间的关照有限,考虑的也往往是自家的利弊得失。常能看到,一些人表达诉求时“不容置喙、不由分说”,结果将协调博弈的绳索扯得更紧。每一种诉求固然都有其合理性,可如果各方都只顾自己、寸步不让,那么公共政策就会陷入僵局。在不少失管小区,很多居民抱怨管理失位,可当社区提出“花钱请物业”,又有人质疑、观望、不配合,“到底谁为服务交钱”“先交钱还是先服务”的争执最终将“好方案”拖入死胡同。从这个角度讲,“共商共治”不是简单地坐在一起表达、讨论,更需要大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从公共利益出发想问题,多换位看看邻里街坊的坚持有何依据,掂量一下“面对面站在独木桥上应该让谁先走”。这份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社区共治的思想基础,也是寻求共识的关键所在。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有人人共享、各得其所。近些年来,北京在基层共治、自治方面的探索不少。建立“小院议事厅”,小到胡同人家晾衣,大到老楼加装电梯,都交由居民议、居民定;筹建“业委会”“物管会”,搭起多方沟通桥梁,物业管理不再“自说自话”……“自己的社区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当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终能碰撞出一个个“最大公约数”。再进一步看,民情表达通畅、民意交流充分,各项工作推行起来也事半功倍,有时还能有“意外之喜”。去年,广内街道三庙街社区的一处违建车棚被居民协力改造成了街心花园,为日常休闲添了个好去处。对这座“出于我手”的花园大家爱惜有加,专门成立志愿团队打理维护。当越来越多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美化家园何愁没有内生动力,基层治理何愁没有源头活水?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共治共管、共担共享,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路,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努力调动每一个人的治理积极性,才能激活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