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

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理论说服力、真理引导力、思想影响力来作用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担起了表达和传播科学理论、转变错误思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中却频频出现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再“聆听”教育者的“言语”,甚至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平等性、主题契合性、形式灵活性、媒介适切性和语境净化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进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锻造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载体,是承载主流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语言及其表达系统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媒介、话语语境等通过交往等行为而关联在一起的实践活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了主体多极多层、内容更新拓展、形式多样呈现、媒介推陈出新和语境复杂多变等全新特质。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全方位的锻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平等性、主题契合性、形式灵活性、媒介适切性和语境净化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焕发出蓬勃生机,进而促进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思想上的升华、达成认识上的共识。

提升平等性,应对话语主体多极多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具有多极性和多层次性特点的交往主体。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主张交往主体的异质性,即认为参与交往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以多极主体的同在为前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网络“大V”、意见领袖、博主、网红、微信公众号、APP等异军突起,素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青年大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思想理论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思想理论的言说者、宣传者、表述者、解读者,他们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全过程。以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中,教育者主体常常以命令、说教、劝导等控制性引导方式与大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这种话语交往方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他赋性,容易产生“话语霸权”,使得大学生们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自己的思想,他们处于一种欲说不能的“失语”状态,即使发声,也只是随声附和。这种主体间的不平等性,使得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只有信息的传递,没有精神的交融,更没有思想的体验。只有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以彼此尊重的平等方式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被大学生所理解进而达成共识。因此,必须不断增进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大学生从对教育者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之中,相信自己的话语价值,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利,自发自觉地加强话语主体性锻造。

提升契合性,应对话语内容更新拓展

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总括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其实质是对大学生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干预、价值导向、政治引领、文化熏陶、精神塑造和道德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拓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仅吸纳、借鉴了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囊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既丰富了内涵,也拓展了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是对其核心内容的概括与凝练,从宏观的历史方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题实现了由革命主题—建设主题—发展主题—强国主题的转换;从微观的教育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题实现了由“德智体”向“德智体美劳”的拓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经历着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全面推进的革命性锻造,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严峻考验。这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实现话语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符合,与新时代、新常态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相契合,才能使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说服力,才能真正地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无论如何都无法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更无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提升灵活性,应对话语形式多样呈现

大学生的话语根植于鲜活的生活日常,呈现出灵活多变和快速更新的特点,新颖奇异、简洁明了、讽喻戏谑的流行语因契合他们挑战权威、颠覆传统、追求个性的特质而得到青睐。当前,为了适应大学生的话语习惯,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逐渐凸显出了鲜明的多样性特点,不仅使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话语来阐述、解释、宣传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和学术话语的科学性,而且开始注重增强网络话语表达的引导性,积极吸收借鉴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让话语“动”起来进而“网”聚人心。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首先是一种政治理论陈述,它作为思想观点、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理想和实践运动的统一,必然是应用学术话语阐释、论证、支撑政治话语,是以严谨性、规范性、系统性、抽象性、艰深性为特质的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织。因此,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灵活性,才能有效避免大众化缺失,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高层的政治解读和理论传导向公众视野下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灵活性就是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有机结合起来,用学术话语阐释、论证、支撑政治话语,用日常话语、生活话语表达好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和学术话语的科学性,把晦涩难懂转换为通俗易懂,把冗繁复杂转换为简单明了,把枯燥乏味转换为生动活泼,把照本宣科转换为启发领悟,力争实现政治性、学理性和大众性的有机统一。为此,既要关注理论话语的通识表达,不断提炼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生活话语,力争变枯燥无形为立体丰满,变抽象晦涩为生动活泼。也要及时介入、更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时代话语,注重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利益诉求和个性化特点相契合,唠家常话、说知心话、讲真心话,做到用通俗易懂、朴实具体、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语言传播思想、诠释理论。

提升适切性,应对话语媒介推陈出新

适切的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获得大学生认同,实现凝聚共识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话语媒介实现了由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向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转型。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国家,1995年“水木清华”BBS网站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大学生网民的聚集地。此后,1999年腾讯QQ问世,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2003年百度贴吧上线,2005年校内网成立,2009年新浪微博成立,2011年微信程序正式面世,现如今,各类APP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强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媒介的适切性,才能借助全媒体的广泛宣传切实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大学生中失声甚至失效的问题。话语媒介适切性就是要“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打造“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无时不有、无人不用”的立体宣传平台,善待善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载体,建好用好红色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移动APP等新媒体传播载体,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通过全媒体覆盖,做足、做全、做大、做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宣传矩阵。同时,要契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积极打造图文、影音、视频、动漫等立体化宣传产品,以多样化表达应对碎片化阅读、以形象化展示应对直观化认知、以及时性速度应对实时性需求,通过海量、立体、直观、持续的优秀作品引导、鼓舞、影响大学生,不断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知与认同。

提升净化性,应对话语语境复杂多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一定场域中的存在,不同的场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交织叠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思潮多样杂陈,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中,多元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对立性、冲突性不可避免,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潮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再加上全媒体的催化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去中心性、缺场性等特点凸显,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涉世不深,对打着学术创新等旗号的多元社会思潮及其催生出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挤压、价值干扰和媒体解构难辨真伪;对大量网络上“隐身”的各路“水军”抛出的海量信息极易盲目“跟风”,为此,只有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净化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噪音和杂音干扰,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大学生中形成主导、凝聚共识。要通过有效的理论剖析、理论反思、教育引导,以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社会思潮的统领和整合来帮助大学生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界限。还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对待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对待错误观点,必须敢于驳斥;对待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敢于发声;对待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必须敢于揭露。更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土壤、利益诉求、功能机制,敢于在批判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完善。

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所认同、所践行。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学习时报》,2016年10月31日。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③《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9月27日。

④于建玮、赵丽丽:《当前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影响与应对》,《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9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