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能”与“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能”与“行”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划了美好蓝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5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有助于学术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能”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要在世界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必须重视科学在发展中的整体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与国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主动权。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历史文化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再到唐宋诗词盛行,从《诗经》《论语》经典古籍再到《史记》《资治通鉴》史家绝唱,从孔孟先哲再到近代钱穆、陈寅恪等国学大师,拥有500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明已然沉淀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底色。在浩瀚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之中,一位位大师、一本本著作,构成了中华文明中的繁星,这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与传承载体,亦是人类文明中的璀璨瑰宝。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中唯一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但又独具自身特色的文明,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

哲学思想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与指导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重视创新、重视发展、重视实事求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一系列的正确原则指导下,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依据国情,能够创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人类文化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源于人类文明瑰宝。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兼容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特点。当今人类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科学对话创造了可靠条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吸收百家之长创造了现实条件。具备包容性特点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然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发展自身。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支撑

特色道路成功指引。实践决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与成功的范例。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1世纪焕发出磅礴生命力与活力,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极其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其强大生命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道路自信和现实经验。

开放道路提供条件。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与抉择,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坚定不移走开放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成果得以传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研究者得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看世界。

党的领导核心引领。近代以来,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实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特色实践和理论,例如“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过程之中能够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创建、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一定可以尽快实现。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行”

在增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信之后,需要关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探寻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笔者认为,注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是目前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两条重要路径。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注重学科发展

注重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科学原则与真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融合发展。

注重各学科本身的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的是要推进各个学科的中国特色化,因此需要加强各个学科自身建设,需从加强学科体系、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应用体系和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等着手。通过更加完善合理的学科划分以及课程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学科面向实际问题的导向能力,提高学科科研成果转化率等,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现实问题的交叉融合、复杂性突出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一个大趋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应该顺应历史大势,推进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兴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培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需要通过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实践中发现新思路、在对外交往中发现新理论、在学科发展中发现新角度,以此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注重世界眼光人才的培养。全球化是历史大势,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今中国作为开放的负责任大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科人才,敏锐捕捉世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同时依据本国实际,实现理论本土化;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在国际大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积极推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以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国内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起历史重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育一大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快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錄(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科研助理);问延安(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