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成就更多可能和梦想

大学生返乡成就更多可能和梦想

在中国,大约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流动中国”如果也有一张热力图,那么从乡到城、从内陆到沿海的轨迹或许很扎眼,不过,从城到乡的反向流动曲线也日益显著。在反向流动中,掌握专业技术、具有较好文化水平的青年人行进其中,他们所撬动和示范的,远超人们的想象。

在内蒙古,“80后”女大学生齐晓景学成返乡回到农村,作为大学生村官,自己致富后主动带动乡亲们奔向幸福路。搞大棚、开农场、办旅游,同样还是那片土地,同样还是那群乡亲,理念一变,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脑袋活了,物质世界的改变已足够让人惊喜,精神面貌的改变让美好未来的轮廓更加清晰和稳固。也许有人觉得有夸大之嫌,但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大学生改变了一个村庄。

任何创新的扩散,总是由早期的采用者推开的,在这个社会过程中,随着创新更多地被采用和追随,其意义也不断显现。新生代的返乡青年,扮演的正是这个重要角色。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外部世界更丰富的认知,这让他们对乡村而言更具有“现代使者”的意义。他们有勇气也有能力打破乡村不合时宜的生产方式,完成新技术新理念与旧场景的有机“嫁接”。更重要的是,在城乡接入性数字鸿沟趋于缩小的条件下,经由这个群体所撬动和引发的创新变革,乡村与外部世界新的沟通方式与话语也不断被更新和建构。

在关于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公共讨论中,“内卷”“工具人”等词语频繁被用来表达对自身现状的困惑与不满。有学者指出,这正是因为人们难以在自身工作与终极意义之间找到明晰的链条并构建明确的关联。对于投身乡村振兴的这群年轻人来说,“意义贫困”对他们来说,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小到一个新温室大棚的拔地而起、贫困户一栏统计数字的“-1”,大到一个新经济链条的形成、一套当地发展制度的建立,意义一直都是可感知、可触摸甚至可量化的。而且,奋斗的意义,从来都是超出个人利益范畴的。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女大学生,安心在农村一待就是17年,为什么我们的“返乡大军”越来越壮大,返乡之路越走越宽。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中,个人奋斗的意义可以被成就,“一生逐一梦”的理想也有了可寄托之地。8年的脱贫攻坚,深度雕刻了中国,也将年轻人绽放青春的时代大舞台搭建得更加广阔和扎实。不断被夯实的基础设施和不断被形塑的社会风貌,让返乡这一选择的“磁力效应”不断增强,新时代新乡村呼唤也定能承载更多的可能和梦想。

让“一个大学生改变一个村庄”的故事在更多地方上演,让返乡青年群体撬动更多的发展可能,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各层面都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持续关注和赋能。让他们不仅回得来,还能留得下,就要有超越经济利益驱动力的思维和视野,尊重并重视他们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发展诉求,做好多项政策配套及扶持,并尽量拓宽和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等,持续增加乡村对这一群体的“拉力”。“农门”新来的年轻人,“拉”来乡村振兴新希望,也将“拉”来“流动中国”新气象。

(作者:莫洁,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