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经济

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 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报告人:刁琳琳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教授
简 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刁琳琳教授从“把握‘时与势’,科学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内涵”“紧抓‘牛鼻子’,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播放:40840
发布时间:2021-06-01 09:03
  •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意义十分重大。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刁琳琳教授从如何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深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再认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体现、制约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难题、如何破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阐述了把握“时与势”,科学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内涵。[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的“棋眼”。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刁琳琳教授从“一核两翼”要实现融合发展与错位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产业要明辨“舍”与“得”等方面,阐述了紧抓“牛鼻子”,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刁琳琳教授从准确把握“调整疏解”与“稳增长”的关系、综合协调“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正确看待“得”与“失”的关系、妥善处理“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实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必须要对照“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加快补短板、促协同、惠民生、治环境的步伐,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刁琳琳 图片01

    刁琳琳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教授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这也告诉我们,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处理好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把握“时与势”,科学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内涵

    (一)如何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深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再认识

    1. 为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1)京畿之地,国之重器

    明成祖朱棣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这说明区域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无论转型发展还是创新示范都具有优先性、紧迫性、直效性,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一定要体现大国首都地区应有的表率作用,要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

    (2)统筹谋划,重构区域发展的格局

    在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陆推进,比如“三线建设”,内陆项目占三分之二。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速较慢。

    第二阶段:1979-1998年,实施区域非均衡(梯度)发展战略。主要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加速增长。

    第三阶段:1999-2012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比如,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5年提出中部地区崛起,2010年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四大板块发展总体战略是梯次分布格局,这为我国产业活动腾转挪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展,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兼顾协调发展与增长极建设。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大家会发现这种区域发展战略的层级越来越丰富了,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精准化的发展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这对于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为何要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

    纽约大都会区、大伦敦地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要有腹地的支持,要形成超越首都功能和范围的经济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能仅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内想招出招,必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

    3. 为何要做顶层设计

    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三地定位纷争,协调三地利益关系问题。

    4. 缘何北京的问题令人揪心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他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城市建设管理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集聚了过多的人口和功能,经济社会各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表面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实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体现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京津冀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

    (三)制约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难题

    这些难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四)如何破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战略,“三地”应作为一个整体,不要搞“三地”规划的“大拼盘”、不要搞“多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处于核心地位,天津、河北要服从、服务于北京。

    第二,要加大改革力度,破解深层次领域矛盾,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率先突破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联动、产业对接协作三大领域。

    第三,要突出创新驱动,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地”发展差距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要分阶段、搞试点。

    这些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绩单”很亮眼,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联动、产业对接协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里,我想说一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就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基本形成了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比如,《“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十三五”规划;《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京津冀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环保等12个专项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天津市、河北省分别制定了落实各自功能定位的规划方案;等等。

    在《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我想说一说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选择。大家知道,城市群形成分为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同时,人口密度分布会成为主导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来看,未来中国将有7至8个人口规模超过1亿人、半径在300公里左右的城市群区域。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单个城市的规划原理、规划方法、规划体系都很成熟了,但是,城市群的却尚未成熟。

    这里,我想提两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城市群的形成需要产业一体化的基础,不能定时间表;二是国外特大城市都市圈的经验证据表明,最佳辐射半径是30公里。

    下面,我说一说京津冀三地的定位。在《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分别为,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定位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