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中图分类号] G3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6-0069-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北京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关键第一“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锚定挺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实力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握我国科技创新方向,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作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从“欢迎科学技术人才来边区”到 “向科学进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对科技创新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推动我国实现了从全方位落后到大踏步追赶再到引领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延安时期,党中央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虔诚欢迎一切科学技术人才来边区”,制定了团结、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把科技教育、科技研究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三位一体”发展科学技术。党的科技思想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推动产生了许多科技成果,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急需,也对此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招募知识分子回国效力,奠定了我国在原子能、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研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改革开放为科学带来了春天。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目标,科技逐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北京以中关村为代表,得风气之先、勇立潮头,率先迈出科技领域向市场转型的改革第一步,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我国科技战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北斗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如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新能力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的排名升至第14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和国家立足“两个大局”,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

把握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深刻内涵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学中心,是科学研究活动纵深发展和地理扩散的核心,是能够集聚科学研究资源,持续产出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辐射和影响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科学发展,引领全球科学探索的地区。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地区,最有优势率先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北京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家科研院所,有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已建成大科学设施数量居全球第三,超算中心500强数量居全球第一,科研机构指标全球第二,正在进入全球科学中心行列。北京科研成果丰硕,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一半来自北京,科研产出连续3年蝉联《自然》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在疫苗、检测试剂和抗体药物研发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可否认北京科技基础与硅谷、纽约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世界一流大学、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学科领域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需要再上新台阶。北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应厚植科学基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抢占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领先地位。

力,形之所以奋也。创新高地,是集聚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全球市场提供技术供给和持续推动力,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升级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经济发展高地。北京作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实现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数量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尤为显著,有效发明专利数居全球首位;数字经济生机勃发,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居全国前列。拥有近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约占全国高新区的六分之一,已经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与东京、硅谷等世界主要创新城市和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只有1家科技企业进入全球前100强。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新产品销售收入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平衡,先进制造业欠缺,产业链布局亟待加强。北京建设创新高地,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多元创新主体的协作和相互支持,形成治理良好、动态演化的生态系统,各类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科学研究和创新经济发展。北京创新生态充满活力,资本活跃度高,初创企业发展活力强,获得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总额仅次于硅谷,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独角兽城市榜单首位。中关村先行先试各项改革举措有力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北京经验获国务院表彰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在世界营商环境排名中稳步提升。但是,北京的创新生态还存在诸多短板,人才国际化不足,人才服务能力尚需提升,针对国际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服务,满足外籍人才多元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需要加快完善。在包容开放的投资环境、提质降本的产业环境、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营造上仍需持续发力。北京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培养和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来京干事创业;要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水平,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高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视察北京,14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北京明确战略定位,指引发展方向,提出战略要求。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出征,争做示范,敢当先锋,肩负起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坚定不移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字之差,意味着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市委书记蔡奇提出北京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紧要处落好“子”,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五子”之首,将放眼“十四五”以及更长远的未来,胸怀两个大局,与“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瞄准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扛起国之大者的责任,担负起国之大者的使命。

2021年初,北京市、科技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共同谋划提出《“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设计和安排。围绕“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战略部署推进六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立足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施重点跨越工程。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立足创新范式变革,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未来智能系统、区块链、车联网等领域平台,加速创新范式转变,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

立足三链联动,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培育,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形成应用场景支撑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

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发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要牢牢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 2021,(6).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陈吉宁.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北京日报,2021-02-01.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6]杨丽凡.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1).

(作者简介:许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市科委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