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

从百年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

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按照党的章程和革命形势需要,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从党的一大到遵义会议,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党的八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成为制定、修改和执行党的纲领、章程、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历史进程,体现着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特别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要时刻、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铺就了我们党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光明征程,蕴含着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对我们深刻领悟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和现实启迪意义。历史表明,党的会议尤其是重要会议不仅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且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非凡历史中寻找初心、铸牢使命,始终保持革命者的高度自觉和昂扬向上的锐气,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新辉煌。

党的一大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上海兴业路76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的红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成为党的梦想起航地。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充分展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领路人。

党的二大

主要内容: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出具体规定。会议通过决议案,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

历史意义: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说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会议通过的党章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党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深刻认识到工人运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建党初期工农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形成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八七会议

主要内容:1927年8月7日,在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之后,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出席此次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历史意义: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八七会议及时制定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新方针,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给迷惘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田会议

主要内容: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古田会议决议深刻阐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明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决议还提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任务,要求“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发展新党员要注意质量,等等。决议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历史意义: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制度,提出了解决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原则方向。古田会议奠基的军队政治工作对军队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确立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后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主要内容: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全会重申党的纪律,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

历史意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党的七大

20210811_141715_019

党的七大会场

主要内容: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这次大会负有总结以往革命经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和引导中国走向光明前途的任务。党的七大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

在此前大会预备会上,毛泽东强调:“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历史意义:党的七大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党的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

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主要内容: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意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之后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毛泽东“两个务必”重要思想的提出,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两个务必”思想,始终激励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八大

主要内容: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

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作了许多新规定。

历史意义: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党的八大站在比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对强化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0210810_144306_0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主要内容: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

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提出要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会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的结束。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从这次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拉开了。

党的十二大

主要内容: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大会确定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历史意义: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从战略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四大

20210811_141715_020

党的十四大会场

主要内容: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指明了方向。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作出了三项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大会作出的三项决策意义重大,特别是解决了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这个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扬起新的风帆。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五大

主要内容: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大会强调,要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大会审议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党的十五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的新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表明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党的十六大

主要内容: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要求。

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会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大会审议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大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它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七大

20210811_141715_021

党的十七大会场

主要内容: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对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精辟概括,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作了概括。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

大会审议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部署以及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深刻反映了党的执政治国理念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大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章明确规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

主要内容: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会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大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大会审议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出战略部署的盛会,是展示我们党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

党的十八大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八大后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对于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

20210811_141715_022

党的十九大会场

主要内容: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大会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大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大会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大会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大会通过了习近平同志作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历史启迪

党的重要会议犹如历史的灯塔,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前行之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历经苦难与辉煌、挫折与胜利,都与党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休戚相关。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部光荣奋斗史,也是经历艰难曲折后的伟大觉醒史,对我们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具有重要启迪。

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百年来,党的重要会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中国国情和历史大势,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心同德、战胜困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党从来没有丝毫动摇。今天,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实践需要,更加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党的一大会议上我们党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坚定不移地重申和拥护党的理想信念。一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个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今天,我们要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保持全党在理想信念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支持者、忠实实践者。

3.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党的重要会议都重申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4.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线。一百年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百年大党、能够创造世纪伟业,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今天,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步调一致向前进。

5.必须始终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党的一大的召开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结果。党在一次次重要会议上,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战略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们党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通过党的重要会议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带领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立足新发展阶段,抓住历史变革时机,把握历史发展主动,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6.必须始终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一百年来,我们党永葆革命精神、永远为共产主义和人民利益而奋斗,成为党的重要会议的永恒主题。无论在革命年代、建设岁月,还是在改革的新时期、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党锤炼出的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就是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凭的就是这种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百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7.必须始终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认识并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党的遵义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都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并纠正错误思想,同时确立党的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从而保证了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党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在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成为党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荡涤浊气之后焕然一新的深层密码。今天,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们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8.必须始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党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一百年来,党通过重要会议不断规划和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阶段性战略安排,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站在接续历史的更高起点上,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