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跨文化传播的历程、特点与启示

《茶经》跨文化传播的历程、特点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中国人的性格、志趣、习惯可以通过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来体现,那么茶是最为恰切不过了。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以饮茶为乐事。《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来,《茶经》版本众多,传播范围广泛,东西方以茶为媒,碰撞出文明火花。为聚焦研究,本文对《茶经》跨文化传播的历程梳理仅限于著者是陆羽的各种《茶经》的版本。

“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茶经》成书于唐代,分三卷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约七千字,研究了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起源、生产、煎煮、饮用、功效等多方面内容,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茶经》的作者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被竟陵寺的禅师智积收养,并从小为禅师煮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陆羽总结和研究了前人和当时有关茶的知识,系统全面地撰写了这部茶文化经典之作。自此“天下益知饮茶矣”,“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经》一书在唐代的传播主要有抄本和刻本两种形式,刊本有丛书本、独立刊本、附刊本等三种形式,在历代均有刊刻。最早的丛书刊本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的《百川学海》本,后又有历代的《百家名书》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等17种;独立刊本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柯双华竟陵本等8种,附刊本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仿照《茶经》的体例格式,进行续写。其中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陆廷灿续写的寿春堂刊刻的《续茶经》等2种。《茶经》从诞生到现在的一千多年间,一直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不仅上升到哲学、美学、农学等层面,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象征符号,而且将中国人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凡是饮茶的国家,都因《茶经》而明了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经》传于世界各地,在一千多年间屡次翻刻,现存藏本达170多种,日韩俄美英等国都有许多藏本和译本。”

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周边国家通过馈赠、赏赐以及礼品交换等形式传播,平和传播为主要特征

由于日本、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地缘关系,中国的饮茶文化与《茶经》差不多一起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主要以使臣、留学生等赏赐、馈赠以及礼品交换等形式为主,春风化雨式的平和传播为主要特征。其中《茶经》汉文本所起的作用要比日语、朝鲜语(韩语)、越南语译介所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饮茶文化与《茶经》传入日本与佛教有关。寺庙里的僧侣们必修课是坐禅修行,而坐禅时会“行茶四五匝”,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和困顿。陆羽从小寄身佛寺长大,思想观念深受佛教影响,将佛教思想融入《茶经》,而且在《茶经》里提到饮茶的佛教信徒就有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八公山沙门潭济等多人。唐代赴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首先将中国的饮茶习俗带回日本。目前最早记录是公元 805 年,从唐代留学归国的日本僧人最澄禅师带回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旁,后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平安时代,日本高僧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公元1141—1215年)。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此后,日本饮茶习惯不断发展,并逐渐从僧侣阶层传播到日本社会,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道”。

《茶经》汉文本、日语训读本以及日语译本的出现,是饮茶文化从僧侣阶层逐步扩大到日本普通大众层面的传播标志,三者共同将陆羽的《茶经》奉为开山之作,以陆羽《茶经》附刊本形式广泛传播。汉文版本出版时间最早的为宋版,万历十六年“(唐)陆羽撰;(明)郑煾校”的版本馆藏最多。《茶经》的日语训读本,最早的是1751年《茶经》(现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由日本竹苞楼出版。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平台(WorldCat)中,符合现代翻译意义的《茶经》日文译本共有17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茶经:(附喝茶养生记)》(明徳出版社,1974);其次是东京学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高桥忠彦所著《茶经·喝茶养生记·茶录·茶具图赞》(淡交社,2013),该书将陆羽、荣西的著作放在前面,还加上了《茶录》和《茶具图赞》,内容更加完善。

茶文化以及《茶经》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日本相似,在7世纪由遣唐使传入至朝鲜半岛。茶在朝鲜半岛的最早记录,见于朝鲜高丽时代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有“入唐会使大廉持茶种来,王使植地里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北宋宣和六年(1124),宋朝官吏徐兢出使高丽,归国后所写《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了当时高丽的茶事:“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欢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由此可见,朝鲜半岛历代饮茶习惯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草衣意恂(1786-1866)所著的《东茶颂》是韩国第一部茶书,主要内容与中华茶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符合现代翻译意义的《茶经》韩语译本,最早1978年出版,该版本作者崔圭用(1903—2002)创建了在韩国影响很大的陆羽茶经研究会,许多茶人和教授都是他的弟子。韩国1980年出版了韩国现代诗人协会会长徐廷柱(1915—2000年)的《茶经:附陆羽(라는사람)》译本,以及在1982年出版了李圭正《茶经》译本,两位都是比较优秀的译者。目前韩语译本收藏量最大的是《茶道古典:茶神传,东茶颂,茶经》(2004),由延世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陆羽的《茶经》与韩国关于茶的经典著作一起集合成书,属于陆羽《茶经》传承的附刊本。

与日本、朝鲜半岛一样,越南也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历史王朝治下的一部分,不仅长期使用汉字,汉文《茶经》也广为人知,而且饮茶文化习惯也随着与中原大陆的密切往来而广泛传播到越南各地,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荷兰人最早注意到17世纪之前饮茶和喝开水的习惯就在暹罗(今泰国)社会上层流行。

饮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稍有不同。1640 年,俄国沙皇使者瓦西里·斯达尔科夫出使蒙古国,蒙古国可汗的兄弟亲自煮茶招待他,归国时可汗赠与沙皇200包茶叶(或说64 千克)。后经沙皇御医鉴定,茶叶可治疗头痛和伤风,因此沙皇开始把茶叶当作治病的药物来饮用,并在宫廷推广开来。之后俄国使臣多次来访中国,清朝康熙皇帝还赠送过 8盒茶叶给沙皇。167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了向俄罗斯供应茶叶的协议,中国的茶叶陆续销往俄国,以肉奶为食的俄罗斯人立刻喜欢上了这种具有清香而又消脂去腻的饮品,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漫长的饮茶史。

由上可知,饮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周边国家的传播,主要通过中国大陆与亚洲周边国家之间千百年来政治、经贸、文化往来的人群,如来华使臣、留学生以及来华学习僧人等。《茶经》原著汉文版先是在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传播,然后开始出现当地语言的改写版、翻译版,是茶文化在亚洲传播深入的一种标志。这种传播方式是平和的,春风化雨式的,体现了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以及《茶经》在欧美世界的传播,以传教士、冒险家和商人为主体,伴随着战争、流血及走私等激烈冲突

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传播不同,茶文化在欧美世界的传播,主要通过17世纪大航海时代从事东西方贸易的商人、冒险家和传教士。由于资本主义对于巨额商业利益的追逐,茶文化的传播常常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冲突。

欧美社会对于中国饮茶文化的记载出现的很早,欧洲文献中最早有关茶叶详细记载的书籍是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拉马锡编著《中国茶》和《航海旅行记》两部著作。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带着“窃取”中国瓷器、丝、茶等机密的目的来到中国,学习考察天朝大国,实则行间谍之事。他混入考察商队,花了4年时间在中国的内地和贸易口岸调查,回国后写作《中国茶饮录》,该书成为欧洲第一本介绍中国饮茶文化的专著。

航海时代的东西方贸易中,荷兰商人最早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欧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贩运茶叶的开始。此后荷兰人一直垄断茶叶贸易,直到17世纪中叶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取代。最初,茶叶在欧洲作为药物出售,用于治疗痛风、积食等,欧洲的学者、医生、教士就饮茶是否有益这个问题争论不休。1625—1657年,荷兰掀起一场“饮茶大辩论”。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来自东方的茶叶和饮茶的风气带到英国王室。1688年,威廉三世从荷兰来到英国,他的妻子也将她在荷兰居住时养成的饮茶习惯传播到伦敦的上流社会。可以说,英国人饮茶的习惯由公主或女王率先引领,饮茶成了高贵女性的专属。酒精使人昏昏沉沉,举止粗鲁。而作为酒的替代品,茶却能提神醒脑,又不失文雅。

由于英国上层社会对于茶叶的巨大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开辟了从中国直接输入茶叶的路线。在1713—1720年,英国进口茶叶达到了214.6万磅,年均30.6万磅;18世纪20年代,增长到年均88万磅;18世纪40年代增长到202万磅,18世纪60年代增长到373万磅。在巨额贸易利益驱使下,茶叶走私成风。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顿倒茶事件”,源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北美殖民地茶叶走私利益链条发生冲突。据研究,1764—1799年,清朝输出茶叶贸易的总值达到1.6亿两白银,贸易顺差为1.04亿两。清王朝茶叶贸易常年对英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人倾销鸦片,以弥补账面损失。近代以后,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及斯里兰卡种茶成功,从此成为茶叶生产及出口国。

饮茶文化先是在欧美社会王室以及社会上层流行,然后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而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作为饮茶文化的经典《茶经》,直到20世纪才出现的诸多欧美语言的译本。陆羽《茶经》一书在欧美世界的翻译和出版,作为中国茶文化在欧美社会广泛传播的中介,文本翻译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十分关键。

在英语世界中,陆羽《茶经》译本收录最多的两个版本是《茶经(The classic of tea)》,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1974年版,394家图书馆收藏;《茶经:起源和仪式(the classic of tea :origins & rituals)》埃科出版社(Ecco Press)1974年版,有56家图书馆收藏,广泛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西兰、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两个版本的英文译者都是弗朗西斯·罗斯·卡彭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他1950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专注于中国研究。美国商船学院人文专业教授Robert P. Gardella于1976年曾在《美国东方学会学报》发表评论肯定卡彭特在翻译过程中对《茶经》内容和思想的原始呈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茶经》英译本也开始受到欧美世界读者的关注。《茶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著作》(The Classic of Tea: The World's First Treatise on Tea Culture,出版日期2020年4月2日),由美国长河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是我国在美国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以出版介绍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英文图书为宗旨。陆羽《茶经》不仅是英译本,笔者在世界图书馆平台检索发现,法语版本有1981年出版的《传统的泡茶方式》,以及2004年出版的《茶经或者茶的经典》。法语版本茶经主要分布在法国、瑞士、加拿大和埃及等国家的图书馆收藏。按照学术界的研究推测,法语的《茶经》译本应该更多、更早,而且主要是由来华传教士进行翻译,面向欧美读者进行介绍的。截止2021年4月,笔者发现《茶经》的译本,除英语、法语之外,还有意大利语、捷克语、匈牙利语、乌克兰语、日语、韩国语、越南语等译本。据相关新闻报道,《茶经》应该还有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译本,累计译本应该至少在13种以上。在全球最大的读书社交平台Goodreads,读者自发上传到该平台上的《茶经》就有18个版本,留下了态度鲜明的评论,有读者认为《茶经》是“关于中国科学和泡茶的有趣的中世纪早期文本”有读者提及“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冰山一角的了解就是茶”,也有读者对《茶经》乌克兰语版本评价道:“陆羽似乎是一位好奇的科学家,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个有趣的茶趣,读这本书变成了一个虚拟的茶会,从古老的文字里捕捉到作者有趣的灵魂”,通过诸多评论不难看出,有不少国外读者以茶或者《茶经》作为切入点逐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一个缩影。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影响,茶文化在亚洲周边国家的传播是春风化雨式的、平和的。与之不同的是,茶文化在欧美世界的兴起与传播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对于巨额商业利益的追逐:东方一片茶叶走进欧美人的餐桌,历经了战争、流血、走私、冒险等激烈冲突。这体现了东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茶经》从诞生至今,东西方很多研究者都在《茶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和了解的实际情况,又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著作,中文的《续茶经》和英文的《茶事》(All about tea)等,都共同把《茶经》作为圭臬。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社会却是共通的。这些著作从茶文化、农学、美学、哲学等各方面影响和提升了人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感知、认知水平。茶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表,正如喝咖啡是欧美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一样,茶的种植、生长、炮制以及饮用方式、饮用环境,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一种呈现,也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象征。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将中国茶文化以及所代表的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古至今,热度不减。这一点倒是启发中国对外传播:善于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发掘、提炼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透过直观可见的一片茶叶展现中国人融于血脉之中的价值观,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这可以说是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茶经》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启发。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周静怡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杜斌译:《茶经续茶经》,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②[唐]陆羽著、移然编:《茶经:全彩权威解读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

③[日]冈仓天心著、张唤民译:《说茶:茶之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④雅娜·帕夫洛娃、徐伟珠:《在浙江听茶经》,《文化交流》,2020年第1期。

⑤[日]浅田实著、顾珊珊译:《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⑥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