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敬畏

论敬畏

敬畏即敬重与畏惧,是人们面对自然、生命、道德、法律等庄重对象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觉悟。

敬畏源于信仰。信仰是深信不疑基础上的景仰和向往。基督徒景仰上帝,向往天国,产生对彼岸的敬畏。佛教徒景仰佛祖,向往来世,产生对报应的敬畏。古代中国人景仰神明,山神、水神、火神、雷神、土地神,还有孔子、关公、玉皇大帝、观音娘娘,向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文明昌盛,产生对幸福的敬畏。共产党人景仰马克思,向往共产主义,产生对人民的敬畏。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是一种对鬼神敬而远之和立足现世、敬畏权威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畏与不畏之间。敬畏是信仰的产物,有信仰就有念想,有念想就有诉求,有诉求就有敬畏。敬畏有消灾增福之效,敬畏自然则远离天灾,敬畏生命则远离人祸,敬畏道德则远离是非,敬畏法律则远离罪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谓敬畏,敬畏的是灵魂深处那个至高无上的信仰。敬畏是一种激励机制。

敬畏基于惧怕。惧即怕,怕即惧,惧怕是惧与怕的叠拼。因敬而畏,由敬到畏,畏然后敬,敬畏是敬与畏的统一。人类敬畏自然,基于对天灾的惧怕;敬畏生命,基于对死亡的惧怕;敬畏道德,基于对舆论的惧怕;敬畏法律,基于对惩罚的惧怕。惧怕是智慧的起点,是理性的开端,是对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自我局限的认知,也是惊恐时刻的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当狂风遮天蔽日、地震山崩地裂、海啸翻江倒海的时候,再狂妄的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面对法律的无情制裁和道德的一致责难,再自大的人也可能坐卧不宁,惶恐不安。古人说,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无所敬畏的人往往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怕人胆小,也不怕人胆大,就怕人什么都不怕。所谓敬畏,敬畏的是灵魂深处那道不可逾越的底线。敬畏是一种约束机制。

敬畏倒逼自律。自律即自省和律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是严于律己的不朽楷模。放纵容易,克制难。自律的实质是人与自己的本能和欲望抗争。“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是谁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过量之酒不饮、非分之色不贪、不义之财不取、伤身之气不生,并非易事,需要自律。自律的压力则来自敬畏。敬畏荡人心腑、触及灵魂,是个增压泵。敬畏自然则珍惜环境,轻易不会破坏山水,毁生态这个护身符;敬畏生命则珍惜和平,轻易不会挑起事端,闯战争这道鬼门关;敬畏道德则珍惜荣誉,轻易不会违背人伦,拆善心这堵防火墙;敬畏法律则珍惜自由,轻易不会以身试法,碰国法这条高压线。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正义与邪恶,自律是个滤清器。自律是一道由敬畏和善根互动而生的心灵之门,是人们对可能发生的错误的自我预防,也是人们犯错以后的惭愧、内疚、不安和脸红。敬畏产生自律,自律产生良知,良知把人类纳入良善的轨道。所谓敬畏,敬畏的是灵魂深处那颗根深蒂固的良心。敬畏是一种免疫机制。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