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路军亲密合作的“贝大夫”

与八路军亲密合作的“贝大夫”

法国人贝熙业,民国初年来华,在华先后工作生活40余年,是当时北京地区知名的西医大夫。他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兴办教育,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老百姓眼中的“贝大夫”

1872年,贝熙业出生于法国利莫赞大区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求知欲强,学习刻苦努力,考入波尔多海军医学院并获医科博士,毕业后多次被派往海外任职。贝熙业医术精湛,来华后不久便成为北京城内西医界翘楚,多次为城内使节、上层人士、普通患者等治病、进行手术,缓解病人痛苦。长期定居北京后,贝熙业还在西山脚下清幽之地租赁土地,修筑私宅贝家花园,很快这里就成为附近百姓寻医问药的重要场所。贝熙业对普通百姓充满热爱,非常体谅农民,不论病情轻重,都认真诊治,被名士李石曾誉为“济世之医”。为方便穷苦百姓就医,他还将贝家花园防盗用的碉楼改为个人诊所,一楼为候诊室,二楼为诊疗室,三楼为药房,为周边村民义诊。如果需要进行大型手术,他还把病人接到北京城内西医医院进行治疗,当时他甚至把贵重的盘尼西林给普通百姓使用,以挽救生命。

看到贝家花园附近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堪忧,设施匮乏,贝熙业积极向当地百姓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农村卫生条件有限,极易引发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贝熙业及其好友在贝家花园所在的温泉地区宣讲卫生常识,宣传饭前便后洗手,坚持经常洗浴、及时清理腐烂物品等,并组织村民处理村内垃圾、打扫街道,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同时,他还指导当地政府建立农村诊所,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西山温泉地区旧貌换新颜,当地百姓与贝熙业感情越发深厚,亲切地称这位老外为“老贝”“贝大夫”。

积极为中国人培养医学人才

贝熙业一方面救死扶伤,开办诊所,另一方面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国的医学教育投入很大精力。1913年贝熙业抵达中国后不久,就应聘到北洋海军医学堂担任教职,他努力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向学生们介绍、展示西方医学取得的最新成果。1916年华法教育会成立,贝熙业积极加入,并把推广赴法留学作为主要活动,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赴法勤工俭学浪潮席卷华夏。其后,在贝熙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千余名中国学生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其中不少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和新中国的领导者。

20世纪20年代,中法大学成立后,蔡元培出任首任校长,并成立法方董事会。贝熙业担任法方董事会成员、校医,积极为中法教育事业出谋划策,规划发展方向。在发展教育上,贝熙业展现出高昂的热情和斗志。从20世纪30年代起,贝熙业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医学人才的培养上。1932年,贝熙业出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开始了定期在北京和上海往返奔波的生活。就任院长伊始,贝熙业不但着手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建章立制,还积极筹款采购先进医学设备,延聘多位留法医学博士担任教职。震旦大学强调用法国医学传统培养人才,实行严格的学习考试制度,优胜劣汰保证毕业生质量。优良的师资、严格的学风、科学的管理机制使震旦大学医学院很快在上海脱颖而出,在中国医学界声名鹊起。

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抗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中国军队不断败退。许多外国人担忧战争波及自身安全,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是,贝熙业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并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队溃败之际,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发展起来了,坚持对日作战。一支八路军游击队在西山脚下频繁活动。由于日军占领东南沿海,不断加紧对我实施物资封锁、禁运,造成各抗日根据地许多急需的药品,尤其是西药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在此背景下,中共驻晋察冀根据地代表联系贝熙业,希望他协助采购部分西药救治伤员。

贝熙业是北京城内享有盛誉的西医,是法国使馆的医生,有外交特许权,汽车悬挂外交牌照。日本人也知道贝熙业在西山脚下有私宅贝家花园,他需要开车往返于城里和贝家花园。鉴于其特殊的身份,日本人一般并不纠缠盘问。因而,贝熙业接受任务后经常从东城的大甜水井胡同住处出发,前往西山的贝家花园,帮助八路军运送急需的药品。地下交通员把在贝家花园拿到的药品,通过驴车等转运至抗日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对占领区的物资封锁、禁运越发严厉,汽油等成为日军重点监管的战略物资,已经难以从市面购买,贝熙业的汽车只能停在车库。为了继续向平西抗日根据地输送紧缺的药品,他购买了自行车。从北京城内到西山脚下贝家花园骑车需要大半天时间,他不顾高龄,每次都用自行车拖着几十公斤的药品,在颠簸的山路上骑行。从城里到贝家花园30多公里的路途,需要经过多个日军的检查哨所。他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全身心支持八路军,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他的功绩,说他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

贝熙业不仅帮助抗日根据地运送宝贵的药品,还协助多位反法西斯国际人士和地下工作者安全转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国和美国宣战,并在各地大肆逮捕英美人士。燕京大学的英国教授林迈可同情、支持中国人民抗战,成为日本士兵逮捕的目标。1941年12月8日,为躲避日本人的抓捕,林迈可从燕京大学紧急出逃,投奔至西山脚下的贝家花园。在贝家花园短暂休整后,由地下交通员护送,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抗日根据地,其后前往延安。1943年中共地下交通员黄浩身份暴露,为躲避日本宪兵队追击,黄浩仓促出城。贝熙业与黄浩相识已久,得知黄浩出逃后,派人将黄浩接到贝家花园,黄浩从那里奔向抗日根据地。此外,贝熙业还在贝家花园为负伤的八路军、游击队战士进行包扎和医治,有时还到附近山中医治抗日将士。

1954年10月,贝熙业乘船离开中国,返回法国,并在老家利莫赞大区旁边的奥维涅大区安家生活,于1958年去世。在华期间,贝熙业与北京画家吴似丹喜结连理,吴似丹为他开启了感悟中华文化的另一扇大门,并陪伴他至生命终点。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贝熙业不畏艰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抗战,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朋友。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