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新篇章。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这篇讲话,不仅面向中国,也面向世界。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百年走过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深刻阐明了在新征程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长时期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为我们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这里,为什么提出三个“紧密结合”呢?首先,这篇讲话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百年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认识高度,使用新的表达,作出新的历史概括,让这篇讲话成为我们党百年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的集大成之作。不结合党的百年历程,则无法深入领会到这篇讲话的精神。第二,紧密结合党的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创新的集大成者。所以,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有助于深入领会这篇讲话的精神。第三,紧密结合党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时,要把“十四个坚持”和“九个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认真地对比、学习、研读,才能真正悟到里面的关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他还专门用了三个“伟大光荣”来描述其伟大历史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1949年到2021年,我们党实现了对全国人民承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的重要里程碑。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会倍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来之不易。

在这个重要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加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来之不易的认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一方面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和日本时任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而把小康确立为现代化的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第一步在召开党的十三大时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时候,已经如期实现了。当时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不是全面小康。 

2002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通过对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分析,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很多标志,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得到了革命性的重塑,我们的军队得到了革命性的重塑,我们国家的治理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新时代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问题,即能不能全覆盖到所有领域、能不能全覆盖到所有人口、能不能全覆盖到所有区域,成为关系成败的全局性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扭住了两个关键性的“牛鼻子”: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狠抓精准脱贫攻坚战。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时,提出了扶贫的总体思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从庄严宣告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始终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早已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谁也休想将其割裂开来。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这三个“深刻改变”,很值得我们认真领悟。这一段论述,告诉了我们以下四个道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其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个思想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这既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结果,也是五四运动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更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懈求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反对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懈斗争中,促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不断抗争,不断奋斗。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白付出,他们不断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其深厚的阶级基础。中国革命的前赴后继证明了一条真理,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近代以来社会矛盾不断运动变化,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求索的必然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深刻改变”上。这三个“深刻改变”,使中国人民由精神上的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

三、“一个主题”和“四个时期”全面概括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

“一个主题”和“四个时期”,这是整篇讲话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和精华所在。首先是“一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第一次精辟概括了我们党一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

把握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要从认识这个主题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也不是先验论,是经过实践产生的。这个主题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产生的,它既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产生的,也是从内忧外患的不懈反抗求索中产生的。

第一,这个主题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在很多时候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绝不会长期甘受封建主义的压迫,甘受帝国主义的凌辱。

第二,这个主题源自1840年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劫难。这次讲话里提到三个“蒙”字,精辟概括了当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内忧就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统治,外患就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演变为帝国主义之后,对我们的侵略以及造成的所有苦难集中体现在这三个“蒙”字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所以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要求,已经提出来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阶级、一个政党能够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也没有任何一个阶级、一个政党能够为实现这个梦想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第三,实现这个主题,源自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抗争与不懈追求。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尽管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却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表明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就是期待着一个新的阶级力量、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期待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回顾这个主题的产生过程,就能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在黑暗中擎起的一把熊熊火炬,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我们理解了这个主题后,还要把“一个主题”和四个历史时期结合起来,整体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构都包含了四个重要内容:第一,这一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二,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第三,这一历史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第四,这一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昭示,即历史结论。

第一个时期,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以及封建专制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解放独立出来。这一时期处于革命阶段,它的精神标识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方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昭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任务。

第二个时期,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段大致是从1949年10月1日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特别是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个变革主要指完成了“三大改造”,以及没收和取消官僚资本与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权益,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后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这时候白手起家,实现了工业基础从无到有的转变。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80年,我们实现了第二个转变,即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的历史方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昭示是,“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结论。

第三个时期,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段大致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一是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二是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指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此期间,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最后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我们进行了经济改革、科技改革、教育改革,以及政治改革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历史方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昭示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对于“关键一招”的理解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没有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关键一招”,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一时期,我们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今天,我们开始参与和引领时代。

第四个时期,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正在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伟大成就,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了战略安排。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

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关系,明确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做了两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业。第一件是系统清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繁复的各项法规和文件;第二件是更重要的,制定了两个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进步。

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新时代是一个自信自强的时代。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就能体现这个精神,以及在经过这次抗击疫情的实践后,人民的自信心比以前更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更高。新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因为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已经基本形成,要在守正中创新,不能盲目创新。我们也不能自满,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时期的历史方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第三个时期的历史方位,那时是“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形成递进关系:从“体制保证”到“制度保证”,从“充满活力”到“更为完善”,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到“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新增加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指“四个自信”、党的坚强领导作为我们的主心骨,以及精神文化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一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昭示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里,为什么说“不可逆转”?对此的理解,要用到我们研究历史时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一个历史过程都是经历了由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完全质变的发展过程。新时代是不可逆转的质变,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实现不可逆转的质变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事件来理解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一个长期奋斗积累的过程。第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以后,中华民族有了民族的脊梁,有了人民的主心骨,有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可逆转。第三,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不可逆转。

那么,质变是怎么发生的?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建党百年之际,又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实现,我们成功开启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的成功开启,是任何力量、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的历史进程。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最后还提到了百年历程的历史地位。其中有两个重要论断,一是这一百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二是这一百年创造了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即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可以看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对人类文明发展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我们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时,需要关注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一百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段话告诉我们,建党精神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优势,即在矗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的同时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以弱胜强,从小到大,成为世界上最大政党的精神之源。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一百年来”,即从100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还会延续到未来的动态进程。这个动态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构建起精神谱系,一直贯穿到新时代,比如“七一勋章”的颁授,每一位获得者背后都是一座历史的精神丰碑,也是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未来。另一方面,锤炼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这样,我们的理解就能够立体化,概括出我们的精神之源、精神谱系、精神传统,以及我们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伟大民族精神包含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建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把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峰。

五、深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的重大意义

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关键内容。“九个必须”既是对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根本要求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揭示了开创未来,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方向。所以,“九个必须”既总结过去,又面向未来,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九个必须”的内容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九个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坚持党的领导开篇,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为终篇,一头一尾贯穿着党的领导。这里,实际上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以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所以,我们必须把“九个必须”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来领会。

第二,除了党的领导外,还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每一个“必须”时,前面都冠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第三,有两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历史的视角,“九个必须”充分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它清楚地指明了我们的成功之本。第二个视角是立足当代的视角,观照未来的视角。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里,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其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也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起步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起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二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兼顾。在历史、现实和未来,始终有中国和世界两个视角,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以民族大任、天下大任为己任的负责任的大党。

在“九个必须”中,同样贯穿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第一,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郑重的历史结论。

第二,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能够严惩腐败,而且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既扫除我们党内的政治隐患,又铲除人民痛恶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各种特权思想,就是因为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真正是无我的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崇高品格的写照,也是我们党崇高风范的写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讲:“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

第三,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确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优势。现在,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上加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里,很值得我们领悟。

第四,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两个结合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五,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第六,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走自己的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讲,“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很值得我们铭记。

第七,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八,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九,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说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必须要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高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大旗,才能够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第十,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我们党强大精神力量联系在一起。

第十一,强调中华儿女大团结,特别强调“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重要法宝的概括是一个新的提法。

第十二,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三个“不变”既昭示了我们党的坚强决心,也进一步阐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的着力点和根本目标。

六、深刻领会宣示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这方面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两个段落来阐述。第一个段落主要阐述了我们党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根据现在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落实”。第一,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第二,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只有这“两个落实”真正做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才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不偏离轨道,也不给国内外任何敌对势力可乘之机。

第二个段落关于祖国的完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打赢粉碎任何“台独”图谋的战斗。这个战斗分两方面,既有国内的,祖国统一是我们的内政,也有国外的,绝不能让任何人来干涉我们的内政,“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七、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当代青年的重大意义

这里面特别强调了三个层次。一是要有远大抱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必须要把“大我”的境界树立起来,有了“大我”,才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二是增强三个“气”,即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三是做到三个“不负”,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要有“大我”情怀,境界格局要高;其次,要有三个“气”才能够做合格的中国人;最后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三个“不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八、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出庄严号召

我们再重温一遍内容:“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前一段所讲,向全体党员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无愧于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二是要无愧于人民,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这就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三是把“无愧于党”和“无愧于人民”结合在一起,要求我们“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争取更大光荣”有很深的含义:第一,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管这个功劳簿是前人创造的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第二,我们今后为了争取更大光荣,要努力奋斗,原来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今后还要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永不自满,永远奋斗。我们追求更大光荣,不是“小我”的光荣,是党和人民的光荣,是“大我”的光荣。这一点是我们党员应有的更高格局和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的最后,表达了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讲话最后很自然地以振奋人心的两个口号作结:“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这两个口号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