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C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和理论阐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完成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新媒体视域下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新世纪以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激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的深切思考。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带来了物质层面的变化,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如何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效抵制外部势力的文化渗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难题。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当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将其理论创新成果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不断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赓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媒体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迫切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话语权优势和技术优势,占据着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制高点”,在强化“西方中心论”方面发挥着持续作用。对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具备全球视野,紧密结合自身和国际社会发展实际,摆脱陈旧理论话语的禁锢和束缚,重新整合和优化理论资源,突破西方话语垄断,在理论层面提升创新力,加快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认同度。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媒体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世界文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加强,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将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深刻影响。如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忽视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话语体系,盲目嫁接移植所谓的西方先进思想体系,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造成文化软实力的削弱。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寻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道路,求同存异,不断丰富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理论阐释和探索,构建出系统的研究向度和话语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表现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主流思想被空泛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原有秩序和壁垒被打破。外部势力利用新媒体技术灌输、渗透西方价值观,妄图通过占据思想精神的“制高点”来消解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这可能使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处于被“边缘化”与“空泛化”的危险境地。这不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而且会使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优势逐步消失,长此以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将面临被非理性解构的风险。

二是理论创新力度不足。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社会发展需求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出现的部分理论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法全面、及时地回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发展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实践存在部分脱节。个别研究人员对于理论框架的应用游离于中国的具体情况,照抄照搬西方思想。这些可能导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根基不牢固、魅力日渐衰微。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着重加强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是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就目前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梯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面临着人才相对匮乏的现实窘况,原因如下:其一,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行业人才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专业人才会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其二,部分有关人才培养的政策方案没有被有效落实,导致一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因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而转投其他行业。其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管理机制条块化相对突出,束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尽管关于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管理规程相继出台,但现行的管理制度仍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在考核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上缺乏横向的联合。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在传统媒介基础上,管理制度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对新媒体快速发展产生的新问题、新需要可能缺乏适应性,进而削弱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从多维视角探索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之道,不断释放新动能,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是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思想以及方法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框架。其一,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发展态势,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内容;其二,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辨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厘清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现象,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其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地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优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传播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场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了解和认同。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首先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质资源,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传播,发挥其优势作用;其次要拓宽传播中介,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范式、风格、内容的创新调整,使其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和提高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同;最后要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反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情况,根据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调整,提升传播效果。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注重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育力度。第一,及时破除不合时宜的制度束缚,合理规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施行方案以及管理条例,提高社科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才的吸引力;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分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第三,拓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视野,增强其开拓创新的科研攻坚能力,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协作精神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

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而且有利于激发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是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剔除不适应社会发展实践的管理制度,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有序进行;二是强化管理制度的价值导向,分步骤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制度,激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并完善监督制度,制定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分别为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泸州市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研究”(项目编号:LSW2020006)和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YT2019WJ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