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代表下基层 听民声汇民意 把“金点子”变成立法监督金钥匙

万名代表下基层 听民声汇民意 把“金点子”变成立法监督金钥匙

从聚焦两个“关键小事”立法修法,到组织人大代表查身边、查周边、查路边开展“三边”执法检查,再到人大代表进“家”“站”就“接诉即办”立法征集意见建议……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万名代表下基层”这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探索的创新做法,已在多部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检查中显露身手、发挥作用,逐渐由一种做法上升为一种机制,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为做好接诉即办立法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和基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座谈。

聚焦两个“关键小事”

首创“万名代表下基层”做法

“垃圾分类不做行不行?不做不行·但是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到底应该怎么修订,这回要听听大家伙的意见。”石景山八角中里社区老街坊议事厅内,一场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

社区老街坊代表马琳打开了话匣子:“社区里老人多,家里有些日常生活的事可能都掰不清呢,更别说让老人进行复杂的垃圾分类了。一开始就让老人们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很难说他们能不能分好。”马琳建议,最好把垃圾分类的知识,像看图识字一样印成详细的宣传材料,分发到家家户户,大家可以按照图上的标识进行垃圾分类。

“建议把一部分垃圾从源头截流。”居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马上要开始存冬储大白菜了,每年光是剥大白菜外层的枯叶,那垃圾就多了去了。应该倡导净菜进城,省得把一车菜运进来,再把一半烂菜叶拉回去。

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就垃圾强制减量、分类收运责任等生活常见的问题各抒己见。而人大代表则一边听,一边将“民声民智”详细记录,还不时抛出几个问题。

把群众“关键小事”当作立法工作“心头大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北京,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被称作民生领域的两个“关键小事”,虽是“小事”,却是关乎城市治理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要抓好两个“关键小事”,必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立法工作的“心头大事”,在2019年为更好地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首创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做法。

从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中的关键问题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

市民形成高度共识的,就是要纳入条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2万余名代表深入全市247个代表之家、2348个代表联络站,面对面直接听取24万余名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环卫工作者及4170个单位的意见建议,一步一个脚印绘就出垃圾分类立法的“民意路线图”。

不到4个月的时间,条例便完成了修改。这是本市首次在法规草案形成阶段,就将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向群众征求民意。最终,限制过度包装、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违法投放要设罚则、加强信用惩戒等群众形成高度共识的意见建议,在条例修订时被吸纳。

“全民参与修条例”

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也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带头者。2020年,万名代表再下基层。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通过查身边、查周边、查路边的“三边”检查,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怎么只有灰色的其他垃圾桶?”梁丽琪既是市人大代表,也是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所北京站分队分队长,一直都对垃圾分类问题十分关心。家住华威西里的她在自家附近进行“三边”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数月,但仍有一些小区,甚至连四色分类垃圾桶都没有配齐。梁丽琪立刻掏出手机,拍下现场照片,将检查发现的问题上报反馈。

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提供了可供借鉴“北京经验”

查问题、挑毛病、提建议。像梁丽琪一样,从2020年7月一直到10月下旬,1.3万名人大代表共对5627个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检查。“万名代表下基层”实践从“全民参与修条例”过渡到了“深入基层‘查三边’”,成为监督工作中的一柄利剑。

自己检查发现的问题,改正了吗?一直惦记着此事的梁丽琪,不久后又特意绕到“问题发现地”进行回访。她在现场看到,当初只设有灰色其他垃圾桶的小区,如今,四色分类垃圾桶全部配齐。通过运用大数据统计等信息化手段,1.3万名人大代表用手机精准反馈的单个检查结果,被串成数据线、织成数据网,统筹分析问题成因,交办督促整改,切实推动法规落实落地落责。在查出问题不久之后,不少人大代表都发现:“我当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反馈了!”

此后,“万名代表下基层”和“全民参与修条例”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等多部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检查中得到了更多灵活运用,逐渐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北京经验”。

2021年5月12日,市人大代表在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新世界家园检查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情况。

“接诉即办”立法

满载民意以民为重由民作主

“有事儿,打12345!”近年来,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建立了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为民服务机制——简称“接诉即办”。

随着接诉即办日益深入人心,基层治理由过去以政府“端菜”为主向以群众“点菜”为主转变。但仍存在“接诉”与“即办”的范围规定不够明确、主体责任权责边界不够清晰、诉求办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协同机制发挥不够充分、主动治理有待深化等问题,有必要将接诉即办改革在法规层面上进行提升固化。

听民意、汇民智,把来自于各个方面的社情民意,最终统一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在将“接诉即办”立法列为2021年重大急需立法项目后,为了把这部地方法规制定好,使之真正成为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服务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万名代表下基层”上升为机制,在这次立法工作中再一次启动。

全市11000余名人大代表,以340个代表之家、2938个代表联络站及社区、村镇为依托,与6.7万名市民群众“面对面”。征求意见的同时,更凝聚起强大的民意共识。

“接诉即办平台不是简单的二传手,要做分诊员”“要让基层少做无用功,不要让接诉即办变为接诉即转……2021年6月,在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六位前来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的人大代表、近二十位社区居民、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交流碰撞,为推动条例草案的完善提出了很多接地气、冒热气的好建议。

立法“民意征求”真正做到直抵基层直通一线

为了征集意见建议更全面,就要努力“听到更多不同的、真实的声音”,这也是“全民参与修条例”的一次延伸。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采用“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服务热线的市民参加立法座谈的新形式,了解市民诉求办理情况和实际感受。这些“随机邀请”的市民有的是在回访中表示满意的,也有的表示不满意,有夸奖的,也有批评的。市民魏佳文接到邀请,作为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代表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立法座谈会,为立法出谋划策。办理环节哪里还需要改进、愿意接听回访电话吗、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否接受协商调解……她拿着早早送来的问题提纲,把身边的亲戚朋友挨个问了一遍,带着一厚沓笔记和写满了标注的法规草案前来,在座谈会上,她把身边人“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立法“民意征求”真正做到了直抵基层、直通一线,走到了人民群众身边。市人大代表伊然把条例草案做成PPT,将所在社区中曾涉及到、或者容易涉及到12345热线的人们召集在一起,逐条为大家宣讲、解读,并听取大家的意见。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把代表们走访基层听到的建议汇集成厚厚的一本“书”送至市人大代表案头,希望“厚重”的民意能被充分地表达。考虑到“接诉即办”办的不仅仅是市民诉求,也有大量的企业诉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们还聚焦反馈了很多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高频事项。

万名代表下基层征集意见,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让立法之路满载民意,让民主之智在立法进程中持续“闪光”。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最终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让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沉浸式”参与,实现立法以民为重,由民作主。本报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