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人间奇迹,彪炳史册

这一人间奇迹,彪炳史册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在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最大心愿就是让梁家河的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他就经常思考如何摘掉正定县“高产穷县”的帽子;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他探索宁德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弱鸟先飞”的脱贫之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贫困宣战,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3年11月3日,在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六个精准”到“五个一批”,再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性地提出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中国减贫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立下军令状,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下名字,形成上下齐抓同向发力,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丽诗篇。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人民

脱贫攻坚战场上,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使命、艰苦奋斗,为脱贫攻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发挥了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作用。

张桂梅因一次次目睹山区贫困女孩辍学的悲剧,创办了丽江华坪女子高中,身患绝症却不顾病痛燃烧自己,多年来帮助近2000名女孩走出大山,她说“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为让贫困女孩坚持读书,13年家访路从未停歇,40余年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她立志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生命托起大山的希望。

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她说:“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她扎根一线埋头苦干,带领百坭村88户共418人脱贫,在脱贫攻坚长征路上攻坚克难,芳华无悔谱写青春之歌。

草王坝村多年来山高坡陡、缺水致贫,村支书黄大发誓要让全村人吃上大米饭。36年锲而不舍,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几乎不识字的他到处取经学习修渠,不顾安危、冲锋在前、艰苦朴素、一心为公,带领村民从绝壁凿出“天渠”,修建山坡引水灌溉,村里荒山变良田,草王坝村群众自此走上脱贫之路。

自2011年任炎陵县委书记起,黄诗燕走遍了120个村庄。为给炎陵黄桃站台,他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有人提醒他要减少办节办会,他说“我为农民站台,怕什么?”他带领炎陵群众稳定脱贫,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创造了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所在炎陵县在全省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群众认可度最高。8年多来始终如一地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因多日劳累骤然倒下。

脱贫攻坚路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既当头雁又打冲锋,不辱使命不负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团结协作,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如今,一个个奋发向上、自力更生、弱鸟先飞的故事不断涌现,一朵朵致富之花在贫困山乡娇艳绽放,中华大地上处处显现令人欣喜的生机。

龙先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从小孤苦无依,也是村里的脱单困难户,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他曾经好吃懒做,现在却成了村里的养蜂大户、致富带头人,每年毛收入在40万元左右。是什么让他从愁眉不展的懒汉,脱胎换骨为一个三口幸福之家的顶梁柱?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十八洞村,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精准”一词体现在龙先兰身上,就是要改变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对此,扶贫队长龙秀林帮助他学习掌握了养蜂技术,并协调贷款买来10多箱蜂群,帮助他重拾自力更生的信心,慢慢地他的干事劲头足了,精气神也提起来了。“孤儿不孤全村个个是亲人;贫困不贫苗乡处处见精神。”这是龙先兰家门上的喜联,从2017年成婚一直挂到现在,默默述说着他在脱贫攻坚中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这样的华丽转身也发生在6万多西海固人身上,他们告别家乡,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上被命名为“闽宁村”的新家园。经过20多年不懈苦干,西海固的移民在这里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小康生活。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感叹:“我们搬出穷窝窝,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原隆村是闽宁镇的一个新村,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德相结合,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全村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创业致富”“勤俭持家”等家训,以前是“比穷”争补助,现在是“比富”怕落下。

坚定信心,既要脱贫更要共富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的公路边挂出的一幅醒目的标语,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进村入户看真贫时语重心长讲给骆驼湾村民们听的。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干就有得赚。骆驼村人说总书记的鼓励让他们充满斗志激情,2012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50元,2020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660元,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这个当年的烂泥沟村如今已蝶变成甘肃“十大美丽乡村”之一。村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他们的“加油鼓劲”就是全村人的精神“加油站”,让他们干劲十足。“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的开篇语。作为“精准扶贫”重要精神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充分说明:只要有志气、有信心,脱贫致富就不是梦想。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