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的事可分为三种:大事、中事、小事,有人能干大事,有人可做中事,有人能办小事。才华与事情相匹配,方可将事情做好;才不堪大用,却被放到重要位置,其结果是事情一定会被弄得不可收拾。

历史上才事不配的故事多矣。暂且不说长平之战中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不谈辜负诸葛亮信任、痛失街亭的马谡,晚清时期的奕山就是个反面的典型。此人在军事上缺乏基本的指挥能力,更无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却因为是皇帝的族侄,屡次被道光帝委以重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奕山被任命为御前大臣,当英军侵犯沙角、大角炮台时,他更是受任为靖逆将军,奔赴广东。可奕山刚到广州,就喊着:粤兵不可用,他们都是内奸。于是只用从福建招募的、未经训练的新兵。到了任所,他并不钻研战事,却认为英军不足为患,于是唐突地下令向英军发起夜袭,结果一败涂地、开城投敌,签订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割地赔款。

如果说,奕山的才事不配,有道光帝用人昏庸失察的原因,生活中另一些人的才不堪大用,则与缺少足够的自知之明有关。我认识的一位邻人,起初是一家国营工厂的工人,后来开了一家商贸公司。当公司只有两三百人的规模时,一切都还不错:银行贷款可以按时偿还,年利润将近五百万,且有余力投资慈善事业。后来,公司盲目扩张至几千人,他开始变得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开发的房子卖不出去,银行的贷款还不上,民间融资债务累积如山,官司接连不断,最终,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

如果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干大事,估计世间少有现在这么多做着各种普通事的人。其实,把普通的工作做好也是值得尊敬的。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并不小,它是大事的铺垫和过程,做好小事可以为日后干大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中年之后做的是大事。他先是当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后来做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执掌北大时,将一所曾经充满封建腐朽气息、官气十足的老爷学校改造成了现代著名大学,他本人也成为北大校史上一位成绩斐然的校长,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蔡元培出道之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员,后来,他走出僵化的官僚体制,接触西学,也只是做了绍兴中学堂监督,代理上海澄衷学堂校长,并去德国学习心理学、美学及哲学。经过这样的磨砺、锤炼和积淀,蔡元培才具备了干大事的能耐,也才干成了大事。

细想起来,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适合做普通事。人生需要机遇,也需要积累,我们一定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能干大事就干大事,不能干大事,一定要先干好普通事、小事。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