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当奋发有为

新时代青年当奋发有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复杂生活环境中,部分青年出现了既积极又迷茫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探讨。

部分青年在积极奋斗中陷入迷茫的典型表现

一是靠“他思”。青年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中多是在校大学生以及刚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诸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力量去实现,他们以自己的形式诠释着青年群体应有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复杂生活环境中,部分青年受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跳入了“被安排”的怪圈。他们虽然满怀积极、渴望成功,但是缺少自“思”的理性。他们不善于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甚至不愿意认真深入地去思考“我擅长什么”“我最想做什么”“我能把什么做到最好”这些问题,而是不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依赖于别人的安排和领导,习惯于由外力推着走,做“被动青年”。比如,在家庭中,一些青年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思考很少具有主动性,而是习惯于被父母指引、靠父母安排。

二是易迷“志”。当代青年是有高远志向的,心中怀揣远大理想,渴望干出一番事业,向社会上层流动。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部分青年对未来产生迷茫,意志逐渐弱化。比如,少数青年渴望实现远大志向,期待着登顶高峰,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对攀登过程中的艰苦充满恐惧,不愿脚踏实地去勇登高峰、追求志向,强烈的意志力便转化为前途追求中的迷茫;一些青年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且没有充分考虑客观现实情况,导致所树立的高远志向未能充分实现,进而产生对现实境遇的不满,悲观失望;部分青年因缺少实践的磨砺,当远大志向遇到阻碍而难以向前推进时,压力就会产生,因无法适应逆境带来的压力,便丧失斗志;甚至部分青年有高远的志向,但因缺乏恒久坚强的意志,而选择“躺平”和“佛系”人生,以“无所谓”和“随便”对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追求进行弃置,最终只能对远大志向“望而兴叹”。

三是易迷“路”。当代青年群体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多为刚跨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往往更想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他们有限的人生阅历和实践历练使得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而对如何走向成功存在迷茫和困惑。于是“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模仿能使人快速成功”便受到当代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拿来主义”一度在青年当中盛行,譬如现在的考研风、考公风、考资格认证风、直播带货风等,正是一些青年爱模仿、爱盲从别人成功之路的典型表现。其实,这类青年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自己本心所向,不知道自己人生之路路在何方,而是在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中“找到方向”。因而这类青年在学习中、工作乃至其他方面通常对自己没有理性认识,缺乏明确目标,对很多情况不加调查分析,而是盲目地跟随和改变,甚至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之法,易在“随风而动”中水土不服,迷失前进的方向。

成因探析:为何部分向往有为的青年会陷入迷茫

“泛成功学”等各种鸡汤思潮泛滥。成功学的产生本是为了帮助完善自我,提供成功之道。后来,所谓的“成功学”逐渐演化为一种“鸡汤”思潮,即通过“造富神话”“成功人士成功秘诀”等励志故事灌输给人一种“我想成功、我一定能成功”的动机和信念,表面振奋人心,实则脱离实际。但这种思潮正好迎合快节奏时代青年群体缺乏经验又渴望成功的追求,切中青年群体想要“快速走上人生巅峰”的心理。部分创作者为赚取流量与点击率,不经考证和调查,编撰粉饰成功学“传奇故事”,并借助传播力极强的自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甚至不少平台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着重推荐“成功学”等内容。本就缺乏实践经验、易受观念思潮影响的青年群体在“金字塔尖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励志文章、名句哲言等“鸡汤”思潮的影响下诱发模仿激情,力求快速成功之道,不顾当下自身实际情况,产生模仿别人成功模式、照搬别人成功做法的盲动行为,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逐渐迷失自我。

流动渠道一定程度上仍不够畅通。青年流动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青年的发展,不利于青年走出迷茫。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年流动的公平公正性有很大提升,如国家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国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等。但是,讲人情关系的传统思想在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靠走后门、拉关系等手段就业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对那些资源少、门路窄的青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难以与各种资源多、人脉广的“二代”青年有效公平地竞争,阶层上升通道愈发狭窄。这一定程度上会使部分青年向上流动的希望破灭,无形中消磨他们的积极性和意志。此外,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的用人政策等,也可能会使刚入社会的青年群体无所适从,长此以往,部分意志较弱而又向往有为的青年便会陷入迷茫。

青年教育显现出相对滞后性。从青年成长过程来看,其教育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青年陷入迷茫的现象也反映出青年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一方面,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使得青年意志弱化。进入社会之前,家庭是青年的主要生活场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意志形成。现在社会青年群体主要是“90后”和“00后”,且多属于计划生育背景之下的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严密保护。部分父母为保护孩子,限制其参与实践锻炼;甚至按照自己的观念和规划为其进行人生选择与安排。如此,孩子独立性和主动精神被剥夺,逐渐成为家长的“附庸”,当其离开家庭面对社会种种挑战时,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相对滞后使得一些青年发展能力不强。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发展使得大学生的“量”急剧增加,但“质”却没有适时跟上。如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没有足够重视,未能有效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其职业能力,导致大多数毕业生走向社会易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仍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使得一些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不过关,加剧了部分青年走向社会后的迷茫。

应对策略:青年何以走出迷茫、奋发有为

青年个人层面:破罔认清,脚踏实地。自我矫治是青年发展过程中的优良品质,也是青年摆脱迷茫的最近之路。第一,正视自身实际,合理规划人生。一方面要清晰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立足于现实,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摆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明确自身理想,合理规划人生。培养高度的自我规划能力,摒弃非大城市、大公司、高薪岗位不去的观念,抓住时代机遇,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情况确立合适的理想和方向,不再做依靠他人及外界安排的“被动青年”,实现“他思”到“我思”的转型。第二,练就过硬本领,提升成功底气。时代的发展对广大青年的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应该摒弃所谓的“成功鸡汤”,牢固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不断学习时代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扎实学问和厚实见识融会贯通,练就过硬本领为成功人生赋能增力。第三,怀揣坚强毅力,实现志行统一。所有美好愿望与远大志向,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和驰而不息的奋斗。青年在立大志的同时更要做大事,在“志”与“行”的统一中不断地打破有限,超越有限,用奋斗画出青春的底色。

国家引领层面:畅通青年流动渠道,为青年发展提供更强动力。首先,要完善青年服务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政策扶植。通过推出一系列服务、支持青年的政策“组合拳”,给青年群体发展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建立健全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整合青年就业创业需求与各方资源,提供青年更多就业选择机会,帮助青年理性就业。其次,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营造公平流动氛围。开展系统的公平的青年职业教育培训,做好青年就业指导;依法纠正身份、地域、阶层等就业歧视现象,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流动氛围,缓解青年“成功难”心理,让青年能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发展自我、追逐梦想。

社会参与层面:持续推进社会参与,为青年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其一,政府要强化舆论监管和规范。加大对为赚取暴利而误导青年思想观念的商业化、欺骗性、鼓动性行为的打击力度,肃清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炒作行为,对网络内容的发布进行适当的引导,为青年健康发展、理性就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其二,共青团及社会组织要发挥好组织优势。把握青年向往有为的特点,分析青年需求,提供引领和支持,助力青年群体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其三,网络运营者要担起社会责任。网络监管者应当提高重视程度,在尊重用户正当权利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判断舆情实况并向有关部门反映;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当通过制定细致和可操作化的平台用户使用协议及平台公约进行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青年理性行动。

教育关怀层面:优化青年教育培养,为青年发展夯实能力基础。一要优化家庭教育,涵养青年良好意志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应让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前就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意识。减少对孩子的管束与包办,把命令和安排转化为建议,把独立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其成为人生的决策者;放手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磨炼,培养和激发其敢于面对困难、坦然应对挑战的勇气;培养其坚定信念,以信念促进抗逆能力的提升。二要优化高校教育,培育青年自我发展能力。高校要发挥好育人功能,与时俱进,实现青年从“应试场”到“能力场”的转型。多进行渐进引导、自主探讨等开放动态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定下发展目标,更好地提升其目标管理和人生规划能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永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ZDA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新刚、卢鑫:《马克思青年观对青年思想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②陈赛金、陈超俊:《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7期。

③熊志强:《当前青年阶层固化现象及其原因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6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