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空军航空兵飞行员、机械技师、卫生员分享强军故事

听空军航空兵飞行员、机械技师、卫生员分享强军故事

青春是一首 奋斗的歌

——聆听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3名官兵的强军故事

近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举办“九天鲲鹏·全域砺剑”故事分享会。来自该部不同岗位的几名官兵走上讲台,讲故事、谈见闻、说感悟,分享强军路上的奋斗经历。

“用身边故事激发胜战力量,在感同身受中达到育人效果”。今年以来,该师结合主题教育创新“分享式”教育模式,用故事鼓舞人,用精神激励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官兵心田,激发奋进力量。在官兵的讲述中,有激昂的战斗,有平凡的坚守,也有无私的奉献。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温暖又充满力量,触动官兵的心灵。

青春是一首奋斗的歌。我们向读者推荐3名青年官兵的故事,一起感受强军洪流中朵朵浪花的奔涌。

(解放军报记者杨明月、特约通讯员刘书推荐)

我伴“鲲鹏”腾云起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 冯 玮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正如歌曲《传奇》唱的那样,当我第一次在航展上看到运-20时,就被它庞大的身躯、流畅的线条深深吸引。没想到,后来我竟参与了它的改装,见证了它的成长。

2015年5月,空军启动首批运-20飞行员遴选工作。作为一名成熟的轰-6K机长,我主动报名参加选拔。2个月后,获准参与改装运-20的消息传来,我兴奋中又有了顾虑。当时,妻子已经怀孕,参与改装,意味着我难以兼顾家庭。

一头是事业,一头是家庭。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一时间难以抉择。

“不要多想,就想想你当初的梦想、现在的使命!”我拨通了初教机教员的电话,他这样激励我。另一通电话的那一端,妻子的鼓励让我安心:“家里你放心,我和宝宝在家等你。”

换装就是换脑。运-20是一个“跨代”机型,改装过程艰难复杂。老机长们都说:“许多观念被完全颠覆,改装运-20不亚于重修一个学位。”

研究航理、改装训练……那段时间,我张嘴是程序,闭眼是座舱,伸出手就能摸到电门,连做梦都是在飞行。

2016年1月,妻子即将分娩,我面临着关键的阶段考核。组织允许我延考,妻子主动做我的工作:“考出好成绩作为孩子的出生礼,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事有巧合。完成改装当天,女儿出生,妻子为她取了个小名叫“虫虫”。我们的家在湖北武汉,武汉方言中,“虫虫”和“鹏鹏”同音。妻子希望女儿能像“鲲鹏”运-20一样,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运-20还有一个昵称,叫“胖妞”。历经300多个日夜,我们终于盼来“胖妞”的起飞。总师唐长红满怀深情地说:“‘胖妞’就像咱闺女,现在我们送她‘参军’!”

“胖妞”参军,实现了几代航空人和空军人的梦想。科研人员用9年时间把它从概念变成了装备,展现了“中国速度”。作为首装部队,更要把国之重器飞出战斗力,彰显“中国力量”。

如今,运-20列装我部已经6年。6年来,我们和“胖妞”一起上高原、越戈壁、飞远海,完成了伞兵空降、远程投送、受阅飞行等任务,甚至飞出国门,执行了一次又一次重要任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2月13日,我们驾驶运-20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经过数小时飞行,穿越黑暗,迎来黎明,于上午9时许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跑道上。

“鲲鹏”展翅,使命必达。这是运-20运输机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国之重器,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鲲鹏人”,那一刻我的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奋斗目标更加坚定。

古人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和“鲲鹏”一起,飞得更高更远,去完成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创造属于我们的传奇。

写下无悔的诠释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机械技师 蒲帮明

坚毅、担当、奉献……这些词语常用来形容中国军人。我想用3段亲身经历,谈一谈自己对军人的理解。

我有一份病例,上面这样写着:患者腰椎爆裂性压迫性骨折,右脚踝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2014年7月,我在工作中不慎摔伤,在医院里整整躺了105天。躺在病床上,我问医生以后还能不能跑步,医生这样回答:“跑步?你能站起来正常走路就不错了……”

出院后,组织安排我评残。拿到残疾军人证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当时,年幼的女儿正在学走路。看着她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我的心里仿佛也有什么东西被点燃。

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学“走路”。慢慢地,她学会了走路,我的腿脚也变利索了。我又想起医生的那句话,“跑步?你能站起来正常走路就不错了”。我真的再也不能跑步了吗?

此后半年里的每一个夜晚,我都出现在足球场。一步一颠、三步一摔,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我成了足球场上的一道“风景”。100米、400米、3公里、5公里,再到营区的环场路,我拖着一条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腿,跑了下来。

去年年底体能考核,3公里跑课目我的成绩是12分05秒,总成绩是403分。我想告诉大家,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3个字,只要有信念、肯坚持、敢拼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终于又回到战鹰身边。2019年夏天,我随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训练。期间有一件事,我至今想来都很感动。

一个夏日午后,我们一个机组在外场加班排除故障。突然间,狂风大作,从雨滴到冰碴、再到冰雹,从天而降。当时,我们正在飞机机背上工作,口盖来不及扣上。为了避免冰雹砸坏飞机内部设备,一名战友直接趴在口盖上方,任凭冰雹砸在身上也纹丝不动。

冰雹下得突然,我们来不及给所有飞机盖蒙布。正着急时,战友们乘坐大巴赶来。车门一开,他们如潮水般涌出,人手一床自己的被子,爬上飞机铺在机背上。等到冰雹停了,大家相互一看,禁不住都笑了——每个人不是头上一个包,就是脸上一块青,所幸均无大碍。其实,冰雹来袭时,我们并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保护战鹰,没有考虑个人安危。

那一刻,虽然身上被浇个湿透,但我心里却是暖烘烘的。这就是我们机务兵,战鹰就是我们的命。

去年,我跟机前往某地域执行任务。恰逢“七一”,兄弟单位组织了一场演出,其中播放了一段他们执行任务的视频。通过视频我才知道,他们来自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所在部队。在雪域高原执行任务,因为没有固定营房,他们有时就在1米高的石壁下和衣而眠。大雪封山物资补给困难,他们曾经用3天的物资坚持了10天……雪峰耸立,大河冰封,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面对严峻斗争考验,他们却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望着大屏幕,我转身问身旁的一位战友:“这么苦,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笑了笑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守界碑。我们有多拼命,祖国和人民就有多安心。”

不同的战位,不同的姿态,每一名中国军人对“军人”二字都有自己的理解,都在用无悔的选择和坚定的行动写下属于自己的诠释。

战位在哪里就奋斗在哪里

■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医院卫生员 杨宗雪

站上讲台前,单位的战友们曾打趣说:“杨班长,你在那么多岗位工作过,该怎么介绍自己呀?”

参军十多年,话务员、护士、文书,这些岗位我都干过。我一直认为,无论岗位在哪里,我都是一名冲锋的战士。就像入伍之初我许下的心愿,要成为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好兵。

刚入伍时,由于记忆力较好,我被分到话务连,同时也迎来军旅生涯第一个挑战——学习标准普通话。我的家乡口音比较重,战友们两三遍就能读准发音,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跟得上学习进度。

话务员业务对耳功、脑功、手功要求很高,要背记大量的电话号码、番号和代号,还要一一对应单位、人名和职务。起初,我不能按时完成训练,急哭了好几次,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就抓紧背记,厕所、浴室都成为我的“学习场所”。后来,我被推荐参加全军话务员比武,被原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评为“优秀话务员”。

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我从话务员转岗成为卫生员。卫勤业务和话务工作“八竿子打不着”,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一次,在没有培训人员共同训练的情况下,我试着给自己扎针训练。战友看到后很心疼,后来一有空她就陪着我训练。

长期从事话务工作,我的腰椎出了问题。可卫勤工作除了久站久坐,还需要搬运伤员或物资。我一边进行理疗,一边适当开展力量训练。战友送给我一条腰带帮助缓解疼痛,只要工作时我就戴着。那条腰带如今已经磨损得不像样,但我仍然珍藏着,当作自己拼搏的见证。

随着业务能力不断精进,我不仅能单独完成值班任务,参加抗震救灾等大项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工作,还考取了主管护师资格证书。

前不久,我毛遂自荐担任单位的文书。与战友的交谈中,我学到很多新知识。不同岗位的磨砺,让我从一名新兵逐渐成长为复合型骨干。正如母校原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的校训所言,“热忱负责、精益求精”,就能在平凡岗位成就精彩人生。

(文字整理:李超、黎家汝、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刘书)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