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二字深深刻铸在心灵深处

把“人民”二字深深刻铸在心灵深处

“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这句习近平同志被正式选举为福建省省长时的郑重宣示,深深镌刻在福建干部群众的脑海里,成为贯穿《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以下简称《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中最响亮的一句诺言。这句话之所以让福建干部群众最熟悉、最难忘,其原因就在于,习近平同志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工作,他都以赤子之心和赤诚情怀忠实践行着这句诺言,一以贯之,永无懈怠;其原因就在于,有的福建干部群众在他身边亲身感受他践行诺言的过程,有的成为习近平同志践行诺言的受益者。今天,我们阅读《闽山闽水物华新》时,个中感人至深的细节,再次重现在我们眼前,震撼我们心灵,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以深深教诲和深刻启迪。

一、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启示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扎根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信念

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体现了政府权力的人民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牢固的为民理念、强烈的公仆意识,点点滴滴都可以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领导工作经历中感受到。

《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的前三章,记述的都是习近平同志为人民谋利益的点滴往事,其中的第三章更是集中记述了习近平同志“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方面的一言一行,公仆情怀跃然纸上,桩桩件件直抵人心。在厦门,他主动请缨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深入海拔近千米、最边远最贫困的军营村,帮助村民谋划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在宁德,他“三进下党”访贫问苦、建立“四下基层”工作机制,足迹踏遍闽东山山水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确定了“摆脱贫困”工作主线,带领闽东人民探索“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摆脱贫困之路。在福州,他大力倡导“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提出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急”“难”问题,确定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他改“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要求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当马路巡使,体察民情、为民办事。他推进棚屋区改造、解决“菜篮子”问题,当他调研得知水运公司有66户职工还住在闽江边的“连家船”上、38户职工住在堤外“竹架棚”里时,当即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把解决船民住房难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10个月后他们就搬进新居。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当他调研了解到宁德仍有2104户、7701人住茅草房时,即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关于闽东农村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情况的报告》,建议解决“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并推动省委省政府把这一“造福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他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大力治理“餐桌污染”,严查“瘦肉精”,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并以治理为抓手,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筑守“舌尖上的安全”,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到中央工作后,他多次与福建同志谈话,仍然叮嘱要继续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工作。担任省长期间,他还亲自兼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主导机关效能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动各级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真正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这种深深的公仆情怀缘何而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信仰自觉,源于共产党人根本立场的笃定坚守,源于革命家风的赓续传承,源于个人成长中对劳苦大众的深情凝结。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一切共产党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奉献社会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加强政治淬炼,真正在思想深处扎根筑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二字深深刻铸在心灵深处,占据着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二、对百姓念兹在兹的强烈情感跃然纸上、温润心田,启示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只有对群众怀着深厚感情,了解群众期盼、增进群众感情,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人民群众才会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真心实意跟党走。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工作,都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中援引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副主任赵汝棋的感言:“习近平同志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首位。”为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他指示市委政研室下基层调研,形成短平快的“一事一报”,基本上每期都看,大部分都有明确批示,并交代身边工作人员:“凡是群众来信,一律都要交给我过目。”他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尤其关心牵挂。当他得知平潭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因打不到鱼而揭不开锅时,立即召集民政等部门拔了60多万斤粮食给平潭解决困难;他自己掏钱为大冷天还穿着烂鞋子的聋哑老人买两双新鞋;调研途中路见车祸,当即组织救助伤员,并安排车辆送医;调研路上看到环卫工人扫垃圾、躲车辆不安全时,当即叮嘱工作人员转达他的要求,要为他们提供统一标识的装备,减少安全事故;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协调帮助失去双臂的黄道亮圆了大学梦,使他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双臂大学生;看到《福建日报》报道三野老战士李朝金生活困难时,当即从个人工资中拿出1000元转交李朝金,并作出批示,提出应想办法建立一种社会救助机制,对病、残和“五保”人员等困难群体进行扶持。

习近平同志接触群众的一大特点,就是做到“冷暖共知”。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有时掀开锅盖,看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有时摸摸被褥,看看是否柔软舒适。《闽山闽水物华新》书中谈到,在17年半时间里,习近平同志不知“掀开了多少锅盖、掀开了多少桌盖、掀开了多少铺盖”,他就是从这些细微中感味群众生活、体察百姓冷暖的。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感人至深,书中很多段落都对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作出精彩点评——“在福建工作期间,‘人民’在习近平心中始终占据最重要位置”“福建干部群众说,习近平同志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爱得很深,是大爱情怀,这种爱发自内心、发自肺腑,是自然流露的”“百姓是习近平最深的牵挂,百姓的事是他心中最大的事,群众都称他为‘百姓省长’”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国之力根治贫困,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成为了历史。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就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就要追根溯源,不忘根本,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终身追求。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切口,把群众强烈期盼的优质医疗、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重点,善于在百姓感受“最痛处”、干部作风“最弱处”、体制机制“最堵处”寻找重点,分门别类加以解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之心跃然纸上、贯穿始终,启示我们必须用一生的奋斗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牢记对人民的承诺,并为之不懈奋斗,是共产党人一生的信条。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2019年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时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是用实际行动一一兑现了这一诺言。

《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中“别了,棚屋区”一节,专门记述了习近平同志关心福州“棚屋区改造”的感人细节。针对“纸褙福州城”“水火两威胁”下旧城区群众居住困难问题,习近平同志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提出,关系千家万户老百姓安居乐业大事的棚屋区改造必须提速,并把它列入各级领导议事日程,作出福州市委市政府三五年内基本消灭连片的木结构棚屋区的战略部署。至1995年7月,福州市先后改造了400多片大小棚屋区,新建各类住宅800多万平方米,建成12个配套齐全的万人住宅小区和20多个中等规模的居民新村,全市近40万居民乔迁新居,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8.3平方米。书中记述的一个细节——7月中午最热时间调研苍霞棚屋区的场景,尤其具有教育意义。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在中午最热的时候来看,才能真正体会到住棚屋区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他对参加座谈会的居民代表说:“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盼,把好事办好。”苍霞棚屋区拆迁改造工作7月10日启动,8月底共3441户涉及近万人的动迁工作即告全部完成,不仅深刻体现了真挚为民情怀,而且深刻体现了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他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舍小家、顾大家,在抗洪救灾中顾不上爱人正在医院生产,不停奔波于抢险救灾第一线,四次来回中洲岛指挥救险,从部署抗灾方案到检查防洪设施,从一线指挥抢险到进行善后处置,他三天三夜没有回家。为构筑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他推动海堤加固、江堤建设,打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业,守住福建人民千公里的“生命线”。他十分重视老区工作,强调“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他担任省委副书记分管老区工作期间,一年时间先后四次来到闽西、闽东、闽北革命老区调研,看望“五老”人员和革命老干部,提出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在全省老区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加大扶持力度,举全社会之力支援老区建设”;2014年在上杭古田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叮嘱军地干部“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在宁德工作期间,在查处干部违规建房时,“将近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之问,更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最生动的诠释,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打虎拍蝇雷霆万钧”“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强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利益高于天、重于山,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所不惜。走上国家领导人岗位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诺言,一以贯之地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继续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继续雷霆万钧反腐倡廉,推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这就启发我们,要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始终不忘人民嘱托,始终不忘前进方向,把握发展大势,顺应群众期待,把回答时代之问、追寻解决良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百姓福祉的根本途径;就要坚持行动至上、实干实效,做到与民同甘苦、共忧乐,用一生的奋斗去践行誓言,用与群众“干在一起”的实际行动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向往的实际成效,成就自己无悔的一生。

(作者: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