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科技强国

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科技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第12位,是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科技事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形成了我国科技发展从理念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制定中长期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等重大任务,进一步拓展完善了科技发展的格局。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科技实力跃上大台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支持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深空探测等方向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超级计算、高速铁路、特高压输电等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字经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目标导向,以科技为逻辑起点和核心要素,提供关键解决方案。移动通信实现“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并大规模应用,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导向。科技抗疫成效显著,疫苗、药物、检测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08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以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PET/MR)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坚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新提升。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研院所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路线选择、人员绩效评价等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四分之三,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治理迈出新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修订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更加优化。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科技创新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改革重塑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创新主体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把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科研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改革优化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引进、激励等机制。对各类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开辟新图景。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我国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与各国开展创新对话,推进科技伙伴计划。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实施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科技园区合作四项行动。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有序开放国家科技计划,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为解决全球科技难题与挑战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将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梁颖达(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司长)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5日 05版)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崔静涵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