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融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用三个融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4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有效推介,以产生更加广泛的国际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融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更是破除中外文化交流障碍的格局和胸怀。

内容融通:融通抽象问题与具体故事

人类天生就是故事动物,通过故事理解世界和讲述世界,也通过分享故事沟通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植树造林、治沙治水等具体实践,更是跨越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除了学者们要熟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和联络机制,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对话,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导向、量化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保障的逻辑以外,还应适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历史厚度和学理深度的抽象问题故事化,即选择特定的中国故事题材和内容,更加生动地阐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哪些生态问题备受国际人士关注?哪些案例最吸引国际受众目光?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媒体、专家及国际组织等多种渠道,了解生态问题的聚焦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故事化回应。比如,2021年,外媒罕见好评、中国外宣媒体马拉松式报道的云南野生大象“北游”故事,就是一个讲述人类对动物传达善意的故事。长达数月的跟踪报道鲜有提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但却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共情。美联社在2021年6月12日的报道中生动描述了这十几头大象的活动情况,总结道:“中国有大约300头野生大象,它们的待遇非常高,几乎可以媲美国宝熊猫了。”“中国官员们正在采取进一步措施,既要保护好这些大象,还要保护好当地居民。”BBC也罕见积极评价道:“由于采取了全方位的生态保护措施,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大象数量增加的国家。”“中国严厉打击偷猎活动,云南省的野生大象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93头增加到今天的300头左右。”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设计和建设中,通过修建小动物通道、减少大范围夜景照明等措施,确保赛场周边的野生动物免受影响。北京冬奥会的绿色故事也成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注脚,赢得国际社会一致好评。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人类是世界最重要的角色,自然和其他生物是人类所统治和征服的对象。孕育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却主张人是自然的中心角色,而非统治角色。人与动物的故事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传递的善意和爱能破除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的隔阂,从而有效地阐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导向。202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聚焦可持续生活,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living sustainably in harmony with nature)。可见,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智慧的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正在影响甚至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观。如何深挖故事元素、生动阐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根基,值得深入思考。

政策保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际社会关注,也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2019年11月18日,由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和欧洲环保协会共同主办、云南省检察院承办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欧洲、南美等地区的专家对中国方案高度认可,认为中国正在采取非常现代的治理方式、非常现代的公益诉讼方式保护环境,这些经验值得全球借鉴。虽然国外也有环境资源法院、法庭,但是让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提起公益诉讼是中国的首创。2021年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创始人詹姆斯•桑顿在TED的演讲中分享了他与中国环保部门、法院、检察院合作的感想和思考。他的演讲让人印象深刻:“一谈到中国,一些媒体总爱指责中国的贸易纠纷、人权问题、环境污染,今天我不想去跟记者们争辩,我就想以自己亲历的事情告诉大家,为什么中国正在引领世界。”他回忆了与中国环保部门的官员、人大代表们第一次打交道的情景。当深受西方制造的刻板印象影响的桑顿被中方官员的幽默逗乐之后,他说:“在那个充满人性化的时刻,我意识到我可以和这些人一起工作。”最后,桑顿动情地说道:“我和我的团队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工作过,但从没见过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改善环境的法律体系变革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我想,我有理由给你希望,因为中国给了我希望。”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2022年4月在《中国日报》上发文指出:“中国是时候与世界分享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成功故事了。”把抽象的学理和逻辑巧妙融入接地气的、体现人文关切的故事中,更易唤起不同文化受众的共情。

叙事融通:融通我们想讲的与他们愿意听的

叙事融通首先要重视受众研究,通过受众熟悉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融通我们想讲的与他们愿意听的。

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语言及思维特征,并长期跟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比如,对有些阿拉伯国家来说,工业污染并不是最突出的问题,但地处地球高温地带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新能源利用很感兴趣,还有一些深受荒漠化之苦的国家则对中国海水稻、沙变土等技术比较关注。受众并不是铁板一块,当我们用“西方国家受众”“阿拉伯国家受众”等标签划分受众群体时,应注意他们的内在区别。在关注受众需求时,应充分用好或重视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叙事主体,提升中国故事的亲和力、针对性和立体感。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就是一位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十分关注,并在多个场合积极推介中国生态治理方案的国际组织官员。在其任期中,索尔海姆数次访华,与中国环境部门交流密切,曾多次在国际大会上宣传中国的塞罕坝范例、新能源汽车等环保措施。索尔海姆还曾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希望借此平台分享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政策和实践情况。还有前文提到的桑顿,这些专家或国际组织官员作为叙事主体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能比我们更熟悉受众的既有认知、话语习惯、审美意识和逻辑推理,更懂他们愿意听的。我们应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开放自信包容的姿态,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和理念。

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特点创新叙事手法。普利策奖得主莱恩•德格雷戈里说:“比起其余部分的光洁,苹果表面的瘀伤,更能抓住人心。”在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时,既要讲我们的理论贡献、可喜成绩,也要有策略地讲好生态环境治理由坏变好的过程,讲好我们在改善生态环境中遇到的难题与困境,尤其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在减排过程中对就业、社会保障等形成的巨大挑战。以退为进的叙事策略,往往能以连贯的逻辑吸引人。

在讲述我们想讲的过程中,要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与可读性。把我们想讲的精准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如何以受众易懂的语言精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阐释中国理念的问题。一位长期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的中国籍职员曾谈到,一些欧洲同事刚开始对“生态文明”的英文表述eco-civilization感到不解。的确,“文明”一词多义,粘贴性极强,可任意搭配,有时造成极大混乱,应根据语境不同用不同表述翻译。在一般语境下,ecological conservation,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英文表述更符合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但同时还要注意平衡核心术语外译的规范性与易读性。任何学科术语的形成,都是人们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从零碎的、感性的经验中抽象出的理性认知的过程,是阐释学科或学说的基石。“生态文明是在继承工业文明技术成就的基础上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用生态哲学世界观超越工业文明的主、客二分的机械论哲学世界观,用生态绿色发展观超越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观,用劳动幸福观超越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幸福观。生态文明理念应当包含生态哲学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治理观。也就是说,只有以生态哲学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和生态发展观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才可以称为‘生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内涵丰富,包括但不仅限于生态保护。在论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时,eco-civilization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生态文明这个术语的内涵和高度。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高度关注,国外不少媒体也在报道中国、讲述中国。如果我们不能率先精准翻译和阐释关键概念,任由外媒去想象、杜撰,必然会在话语权方面处于被动。

渠道融通:融通“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中国主流媒体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布局海外社交平台;相关各方要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国外专业机构的优势,提升传播效果。

从2009年到2014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先后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英文账号,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中国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的触达率和点赞率较高,但评论率、转发率以及互动率还有待提升,媒体的信息分发功能尚未转变成舆论引导功能。在“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我们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专业机构的合作,打好“组合拳”,“借船出海”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纪念活动主场落在中国杭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杭州联手打造的8集关于浙江的英文宣传片,从民营企业家、本地市民、环境署考察专家等的视角,从新能源开发应用、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生态旅游发展、垃圾分类处理、蚂蚁森林绿色公益等场景,向世界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浙江山水,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环境署技术人员、环境署新闻司的故事创作者在中方提供的素材基础上参与精心策划和制作,并通过与优兔、脸书、推特的深度合作,将系列宣传短片在全球推广,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外宣新产品。此外,环境署官网还经常报道关于中国防沙治沙、可持续性发展等实践,通过其社交媒体账号引流,客观上提升了中国方案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赋予了中国故事独特的国际传播价值。当世界处于利益冲突和价值龃龉中,人类携手保护地球最容易形成基于具体场景的合作。正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所说的:“我们不能把欧盟与中国的复杂关系简单定义为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我们应该与中国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和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联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就是目前最为明晰的合作案例。”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逐步丰富完善,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应当以内容融通、叙事融通和渠道融通为着力点,对外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程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委党校第22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