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浓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突出“高端、急需、紧缺”导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以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发挥真正作用为主要衡量标准,打破地域限制,开辟“绿色通道”,盘活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

●推倒“隐形门”,为人才松绑,为用人主体授权,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成果、带项目、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组织部门要坚决扛牢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政治责任,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千方百计发现人才,用心用情关爱人才,搭台铺路成就人才,全心全意服务人才,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拓宽视野,慧眼识才。得人之要,首在识人。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放眼各个领域,广开进贤之路。建立日常识别机制,从平时入手,从细微做起,通过多渠道“听”,在口碑反响中识才;多视角“看”,在日常表现中识才;多手段“查”,在工作实践中识才;多维度“比”,在比较比对中识才;多举措“评”,在业绩实绩中识才,切实提高识人察人的科学性、精准度。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突出“高端、急需、紧缺”导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以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发挥真正作用为主要衡量标准,打破地域限制,开辟“绿色通道”,盘活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归巢”的信心、激情。建立人才举荐机制,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坚持重实绩、重能力、重潜力,通过业界“伯乐”相才荐才,努力发现一批专业素养较强的高端人才,识别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人才,选拔一批学术地位较高的专家人才。

尊贤重士,诚意爱才。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坚持思想上重视人才,感情上贴近人才,让人才感受到真心诚意,享受到精准服务。推倒“隐形门”,畅通绿色通道,落实编制待遇,为人才松绑,为用人主体授权,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成果、带项目、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下好“精准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组建人才集团,推动形成人才政策、招聘、服务、管理“四统一”格局,更好服务人才、服务用人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完善人才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开通人才医疗保健通道,让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推出“组合餐”,设立“人才主办银行”,打造“人才贷”系列产品,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购房消费等个性化便捷化定制化金融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面向高层次人才推行“一对一”“保姆式”“零跑腿”“全代办”服务;推行“太行精英卡”,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交通出行、子女入学、政策奖补等服务保障,让人才留得下、待得住。

唯才是举,大胆用才。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坚持以用为本,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让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推动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建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机制,常态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组织企业家进校园、专家学者进企业,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区域发展把脉、为企业发展问诊。摆擂台,聚焦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创新研发,实施“揭榜挂帅”,让各类人才竞相从事技术创新、科研攻关、科研成果转化,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搭舞台,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健全完善试错容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偏差失误的大胆容错,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人才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谋创新搭舞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涵养生态,良方聚才。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持续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把各方英才集聚到事业发展中来。依托产业聚才,发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牵引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双创示范中心,为人才集聚提供平台。坚持“人才+项目”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积极引进能补全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需要的核心人才。发挥企业引才聚才主体作用,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立足实践育才,坚持分层分类制定培育计划,注重在产业一线、科研一线、乡村一线培养一批各领域所需人才。坚持“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引导人才扎根基层。架构体系引才,持续推动深化省校合作提质增效,构筑以“人财物网”为主导的“四梁八柱”人才工作体系,实施“太行英才计划”,启动“十百千万”人才工程,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博士研究生专业人才,引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域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区和创新高地。

(作者系山西省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