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首善答卷 | 三项第一:亮出绿色低碳发展成色

非凡十年 首善答卷 | 三项第一:亮出绿色低碳发展成色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

经济发展方式的抉择,关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命运。北京的发展路径历经工业化蝶变、多元化跨越,昂首步入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但“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也带来了“十面霾伏”、资源告急等一系列发展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绿色发展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对首都北京来说,城市的绿色家底关乎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国家形象。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立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瞄准改善人居环境做好“留白增绿”,聚焦大气治理“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万元GDP能耗降幅全国居首,万元GDP碳排放量全国最优,排出率先碳中和时间表……在这场朝向绿色的伟大进军中,北京“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标志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日臻完善的“北京方案”,标注着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既求发展也求绿色、既要增长也要品质,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北京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宝贵机遇。新起点上再出发,全市上下都要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路子、新路子。

首善答卷·绿色发展篇

2011年,频繁光顾的雾霾天中,PM2.5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第二年,《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发布,打响新一轮蓝天保卫战的同时,也开启了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转型之路。2014年,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十年来,北京交出了一份绿色低碳发展的答卷,这其中,“三项第一”颇为亮眼:2020年,北京万元GDP能耗降幅在31省区市中居首;2021年北京人均GDP突破2.8万美元,居31省区市首位;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0.4%,位列全国第一。

进退取舍产业转型

在海淀西三旗地区,锯末成堆、产线轰鸣的家具厂悄然蜕变,成为聚集200多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科技企业的“金隅智造工场”;四惠交通枢纽的东南角,曾经人潮熙攘、尘土飞扬的建材市场,如今成了花园式设计、吸引“文化+科技”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落户的“伊莎文心广场”;酒仙桥地区的老旧晶圆制造厂也腾笼换鸟,成为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创新企业聚集的“电子城·IC/PIC创新中心”……

“有进有退、有取有舍”。2014年的北京市“两会”上,逐步减少经济对土地占用、人口吸引和能源资源的依赖,进一步巩固首都金融、文化、商务服务产业优势,加快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潜力产业被写进了当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此,一批老厂房腾笼换鸟、转型新生的故事在北京多点开花。

除了高耗能产业加速退出,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也成为留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发展的企业“必修课”。

高端制造企业云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成为全国“无废城市”试点,目前已累计有37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在北京奔驰物流车间内,零件包装箱已从传统的纸箱、木箱,升级为“量身定制”的可循环使用包装箱;去年落成的北京ABB低压电器光伏发电及系统集成项目,可实现整个工厂的楼宇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屋顶光伏系统预计年发电量42万度,每年减少约400吨温室气体排放……

在产业转型调整中,北京不断擦亮绿色低碳发展成色。2020年,北京市万元地区GDP能耗为0.2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18%,在31个省区市中居首;2021年,北京万元GDP碳排放量处于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压减燃煤、淘汰老旧机动车、全面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绿色发展进程中落地见效,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北京市民朋友圈里“晒蓝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十年锻造高精尖引擎

2021年4月,科兴中维第三条原液生产线在北京大兴建成投产,将新冠疫苗年产能提升至20亿剂。2021年,北京累计生产新冠疫苗50亿剂,1至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过2300亿元,成为首都工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小小疫苗撬动千亿产值,只是北京多年悉心培育高精尖产业赢得发展先机的缩影。回顾十年历程,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接连迈上了三级台阶,从2013年首超2万亿元,到2018年首超3万亿元,再到2021年突破4万亿元大关。

比经济总量攀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人均GDP数据,因为它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人口创造更大经济价值的能力。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36172元,首次超过2万美元;2021年,人均GDP达到183980元,首次超过2.8万美元,在31个省区市中居首。

高精尖,是北京握在手中,解锁经济发展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把钥匙。

大到物流车间里,能够自主分拣、导航送货的机器人;小到为一张素颜照片添上精致美妆效果的软件……2011年,走出清华大学校园的印奇与几位同学在中关村创立了旷视科技,以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为起点踏上创新之路。同年,生物学家王晓东带着“中国需要更好的抗癌药”的愿望在京成立百济神州,毅然加入分子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研发赛道,与世界级药企同台竞技。

十年弹指而过,两粒创新的种子破土生长,旷视科技成为尖端弄潮的“AI四小龙”之一,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淋巴瘤新药——泽布替尼在2019年底获批美国上市,实现中国新药在美上市“零的突破”。两家企业的快速成长并非孤例,商汤科技、云知声、地平线等聚焦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芯片等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华辉安健、诺诚健华等创新药企不断涌现……十年间,北京已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并形成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站上新经济风口

今年年初,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再次聚焦北京。开幕式上缓缓升起的雪花主火炬台令人惊艳,这片“大雪花”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创意组成,“雪花”的硬件支撑和软件系统由京东方(BOE)自主研发设计,运用了目前行业内发光面最窄的单像素可控异形显示产品,将雪花的线条感细腻呈现,定格北京冬奥会的经典瞬间。

冬奥精彩的背后,还有更多创新数字技术默默护航。奇安信搭建四层防御体系,保障冬奥网络安全零事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打造“冬奥开幕式仿真系统”,模拟开幕式全流程,让导演团队提前“排兵布阵”;高德智慧交通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冬奥会交通与安保协同管控体系项目”,服务冬奥会交通运行指挥和应急管理……

数字经济赋能千行百业,正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数字医疗产业方面,北京将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基于个人码搭建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支持医疗机构在诊疗、住院、巡诊、康复等场景开展数字化应用;数字金融产业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方式共享业务数据,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试点应用;智慧城市产业方面,推动交通、医疗、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全域智慧应用场景开放,启动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标杆示范区建设。

放眼全球,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北京,正坚定站在这一新的风口之上。

近年来,北京数字经济总规模持续攀升,增加值由2015年的8719.4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16251.9亿元,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5.2%提高至2021年的40.4%。以更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更高的产值,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北京对绿色GDP的追求更有底气。

根据《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将通过十年左右的持续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城市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新兴数字产业孵化引领高地、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高地、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服务高地、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答卷得分

2020年,北京万元GDP能耗降幅在31省区市中居首;2021年北京人均GDP突破2.8万美元,居31省区市首位;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0.4%,位列全国第一。

2021年末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73家

比2012年末减少16.8%

其中,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印刷等13个一般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的企业数量下降44.6%

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8个重点行业中

●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42.9%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33.3%

●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12.3%

●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11.8%

2018年

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1%

2021年

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1%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阅卷心得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金光泽:

不求大而全 突出专而精

高精尖产业聚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速度让人惊叹: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接连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并直逼6000亿元。

“产值增长的背后,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突出‘专而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金光泽表示,在经开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这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九成。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继高端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之后的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十年间,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无到有、再增加到四个,彰显了经开区集群发展的实力。”

凉水河畔,北京奔驰工厂里,平均每45秒钟就有一台“国产大奔”下线;航卫通用电气(GE)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制造着动辄上千万元的CT设备,GE全球每销售三台CT设备,就有两台来自经开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用“火神山”速度建起的国内最大疫苗生产基地内,多个现代化疫苗生产车间在厂区一字排开,已累计生产新冠疫苗数十亿剂,出口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高精尖产业在经开区密集布局,但“专而精”的道路其实并不好走。2014年,曾经在经开区“举足轻重”的诺基亚工厂宣布关闭,产业链相关企业关停或转移,经开区经过多轮谈判,以合理成本回购土地,再精选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突出的高精尖项目入驻,由此守住了经开区产业落户的“高门槛”。

不光要引来高精尖项目落户,更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对此,金光泽介绍,经开区规划实施了32条产业链图,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他举例,集成电路领域,已形成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及零部件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自动驾驶方面,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进入3.0阶段,329个道路路口、双向750公里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已实现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的全覆盖,标准路口建设成本较最初下降近50%……

产值,并不是经开区唯一所追求的。金光泽晒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经开区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幅度达4%,超额完成市“十三五”约束指标;光伏装机容量从32兆瓦增长至64兆瓦,实现总量翻番;外购绿电量实现突破,交易总量占全市比重超30%。2021年,经开区万元GDP能耗为0.1028吨标准煤,是北京市能耗强度的二分之一、全国能耗强度的四分之一。

智能微网、节能模块、智能水务、园区智慧运维……一套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慧管理系统让位于经开区的金风科技园区在去年变身“碳中和智慧园区”。园区利用屋顶、车棚等闲置空间安装光伏和风力发电机组,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园区内的空调、照明等设备设置了传感器,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能耗,还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更加节能。

“像金风科技这样的节能技术,目前还在施耐德中低压电器、松下电气、经海产业园、京东方光电动力站车间等进行了试点推广。”金光泽介绍。此外,作为唯一入选“无废城市”试点的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绿色园区,2020年,经开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较2018年下降11%,综合利用率稳定维持在9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累计37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崔静涵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