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赛”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

以“常赛”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新模式,就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其中,“常赛”尤其值得重视,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不仅是选拔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必要路径,更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体育赛事“家底”尚不明确

笔者调研发现,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相关统计数据较少,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家底”尚不明确。查询目前行政部门公布的省级、地市级年度青少年体育赛事,发现不同地区的赛事数量和项目差异较大。以2022年度地市级中小学体育赛事为例,不同城市的赛事从10-65项不等,每万名学生的生均体育赛事项目从0.20-0.69项/万人不等。从整体比例来说,体育竞赛仍局限在少数具有较强运动特长的学生人群。同时,不同地区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覆盖学段也有所差别,部分地市能涵盖从学前儿童到大学生各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部分地市则没有适合学龄前儿童参加的体育赛事。在强调推进城市“适儿化”建设、提高全民健身“适儿化”程度的政策背景下,有必要规划、组织适合学龄前儿童的体育赛事。此外,社会媒体对当地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报道相对不足,部分地区缺乏广为人知、引领作用明显的青少年体育赛事IP。

2022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各类在校学生2.91亿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8亿人。相比较庞大的在校学生数量,现阶段青少年体育赛事数量仍难以满足“常赛”要求,加快构建、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金字塔”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教会、勤练、常赛”是环环相扣的流程,“教会”引导广大教师从“教”过渡到“教会”,让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勤练”是学习专项运动技能的必由之路。体育的魅力往往是通过比赛最终得到体现,孩子们学会了、勤练了,然后在比赛中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使“常赛”发挥出独特魅力。

“常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常赛”正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四位一体”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抓手。

首先,通过“常赛”,能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将体育课中习得的运动技能真正用于运动实践,进而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第二,通过“常赛”,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作为游戏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由于想在比赛中获胜而自觉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技术水平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通过“常赛”,能提高学生主动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和坦然面对得失的正确态度,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第四,作为竞赛,只有坚持不懈、积极进取、挑战自我才能取得胜利。通过“常赛”,学生能收获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磨炼出坚忍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勇气。

“常赛”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几乎绝大多数项目都面临着“选才面窄”的突出问题,运动员选才仍集中于各级运动队和各级体校中,很少涉足人口基数庞大的普通中小学。建立青少年体育比赛“金字塔”体系,是最好的选才“扩面”工程。

第一,“金字塔”底座应是各类校级体育比赛。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学校开展的丰富赛事是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金字塔”的重要一环。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将比赛贯穿于课内外,为全体学生创设能将体育课所学运动技能付诸实践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公正、包容的竞赛氛围,帮助学生在参与竞赛中得到价值感、获得感,从而改变“运动竞赛是少数学生的事”的现状,逐步形成“校校有特点、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校级体育赛事新格局;

第二,以学校为单位,提供丰富的课余训练,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断通过校园体育比赛发掘有潜力、有兴趣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为其提供体育培训与训练,促使其运动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加优质的职后教育。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体育教学、运动技术层面,缺乏参与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原动力。近年来,虽然运动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发展迅速,但由于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普遍落后,导致在实际体育教学环节中,传统、低效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式仍比较普遍,先进的训练方法难以在青少年中应用,制约了学生运动能力的科学、持续提高;

第四,提高校级比赛与更高级别比赛衔接的比例,让体育赛事“金字塔”逐级增高、协调发展。要按照一定比例向上一级比赛推荐在校级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第五,“常赛”需破除体制机制藩篱,避免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举办各类赛事方面出现体系各自独立、彼此不兼容不互通的现象。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快整合,拓展教育、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系列比赛,建立完善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第六,探索各级业余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与互补的新模式,探索体校教练、退役运动员入校开展课外体育训练的工作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享受优质体育资源的机会;

第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逐步把校园、俱乐部、体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青少年队伍纳入统一的竞赛体系,充分发掘各地特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自主IP赛事活动的影响力;

第八,增加宣传引导力度。各级政府要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提供宣传保障,充分发动传统媒体、自媒体,在赛事直播、即时报道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让青少年参加比赛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舆论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周 誉、冯 强,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