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收入分配的实践路径

共同富裕背景下收入分配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并就完善分配制度作出重要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着力推进收入分配治理的现代化是题中之义。中国历来素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新时代我们需要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的保障确保把“蛋糕”分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面对新发展阶段出现的以外部环境变化为主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为此,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第一,物质财富的创造需要抓住人这一生产力的核心,在劳动者素质提升上下功夫。人力资本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们需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改革开放之初,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新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今,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相继涌现,某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极大助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科技现代化的背后是人才和教育的强有力支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加快建立高科技人才供给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为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助力创新人才加快知识和技术的成果转化,助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保障。

第二,时代变迁改变着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必须顺应社会变革发展的大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当前,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与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通过广泛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的“数字鸿沟”,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第三,激活直接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市场主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城镇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在1998年首次超过公有制单位并在之后逐年攀升。当今中国90%以上的市场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在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中小微企业在适应多样、流动的新业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超强的活跃度。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稳住并壮大了市场主体。

第四,物质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助力下增长迅猛,要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的就在于针对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进行破解。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无论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还是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都是在“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根据世界各国区域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状况,我们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织密收入分配保障的安全网

加快收入分配领域的治理创新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制度是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伴随社会发展的深入,持续不断的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织密收入分配保障的安全网。

第一,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进一步凸显了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再分配效率,增强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之间的协调性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初次分配中着力于创造均等的机会,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重视第三次分配功能等方式来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从初次收入分配角度看,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可归类为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两大类。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确保劳动收入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对农村土地、金融债券、住房资产、知识产权等权益进行合法合规的交易,从而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新时代政府要更加注重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此同时,作为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政府还需在再分配领域和第三次分配环节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制调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消耗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风险在持续加大,“未富先老”问题一度引发忧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有2.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2019年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我国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同时,积极构建“资产型”养老金制度以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还应在政府的全面监管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注重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第三,畅通和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现代社会由多元主体融合形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形态。不同主体间的社会身份不同、利益需求不同,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要运用统筹兼顾的办法,统筹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激发全社会参与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扩大社会事务负面清单管理机制适用范围,坚持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双向并举;明确政府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界限,提高不同主体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以减少政策执行的偏差,完善公共财政支出机构和相关评价制度,提高社会性公共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率,以确保各项政策在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实施。

第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步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体现与重要标志。现在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尽管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与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国通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社保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覆盖全民,进一步筑牢社会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是走好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始终贯彻落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回答好人民最关切的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着力构建各项社会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2020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思想教育途径与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BKS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