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脚步永不停歇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脚步永不停歇

——十大热词看市人大常委会五年履职

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是新时代赋予人大工作的新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履职行权,对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的工作不折不扣贯彻,对改革发展有需要、人民群众有期盼、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积极主动推进。

这是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五年,是书写民主法治建设新篇章的五年,也是善作善成、勇毅前行的五年。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脚步永不停歇。翻看新征程赶考路上的履职答卷,十大热词折射责任与担当。

2021年11月5日,全市各选区选举新一届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投下庄严一票。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朝阳区农光里112号楼新安装6部电梯,电梯采用高透玻璃幕墙,减少对住户采光的影响。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大兴区西红门镇礼域府社区,居民体验社区内设立的“绿色当铺”,用厨余垃圾兑换积分。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燕保·百湾家园通过打造开放式社区,让建筑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 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河北段联合举行京冀游船通航仪式,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在处理市民来电。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1 始终沿着正确方向

——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人大工作全面领导

人大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人大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常委会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有关工作安排作为常委会会议、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第一项议题。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就重要会议、重要立法、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向市委请示报告410件次;每半年报告一次全面工作,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报经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后公布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等由市委点题的立法项目,市人大常委会主动牵头或及时“补位”;接诉即办、城市更新条例等47件次立法项目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无论是立法内容,还是立法程序,党的领导都能落细、落实、落具体。

2 “万名代表下基层”

——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实践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直接听取24万名市民群众的立法建议,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一轮审议就征集到7500余条建议,两个“关键小事”执法检查覆盖全市5600余个小区和11300余个公共场所……结合北京城市“大基层”特点,自2019年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法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形成市区人大联动、代表家站依托、四级代表参与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推动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让法治建设的每个环节都与群众商量、请群众参与、由群众评判。

从立法修法拓展到执法检查,从一部法规的初试,拓展到根据不同法规灵活应用,不断固化经验、不断探索创新,越来越多市民“零距离”接触人大代表、知晓人大工作,“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以更加丰富的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北京经验”。

3 庄严一票

——区和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2021年11月5日,是本市区和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日。在街道社区、机关单位、高校企业、冬奥赛区……全市近950万选民在一万三千余个投票站内,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投下神圣庄严一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庄严的一票,来自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承载人民民主权利。常委会党组将换届选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升级改造换届选举系统实现选民资格在线审查、充分酝酿讨论协商……同年11月23日,市选举工作办公室向社会公布,经各选举委员会确认,全市4898名区人大代表和11137名乡镇人大代表依法足额选举产生。他们将在五年的任期内,通过参加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等各种形式依法履职。

4 家站里的民主“烟火气”

——代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

覆盖全市各街乡镇的347个代表之家和2826个代表联络站,把全市四级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垃圾分类、城市更新等法规听取意见建议,到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组来听群众“吐槽”,从宣讲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到征集市区人大常委会立法监督议题……结合北京城市“大基层”特点,全市各级人大积极探索“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的闭会期间履职制度,即代表每月带着市、区人大立法监督议题“进站”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每季度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充电、提升能力,每年带着履职成绩单向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述职、接受监督,代表进“站”入“家”,让各种利益诉求竞相表达,进而合理平衡,最终取得最大“民意公约数”,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

5 向美而行

——制定城市更新条例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如何利用腾退空间织补城市功能、如何改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提升居住品质、如何推动老城保护……这些难点和堵点都亟待以法治力量推动破解。

回应改革和治理急需,在通过“万名代表下基层”、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制度机制,广泛听取基层呼声需求的基础上,2022年11月,《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表决通过,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本市城市更新坚持规划引领、多元参与,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民生优先、兼顾各方主体利益,实行“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为在减量发展形势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破解现实难题提供了顶层设计。

6 为民立法

——制定接诉即办工作条例

作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典范,接诉即办改革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北京方案”。为了以法治力量继续推动改革攻坚,在市委点题、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下,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具有北京特点的“首都原创法”、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服务法”、固化实践成果的“制度保障法”、鼓励继续探索的“深化改革法”,将党领导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

无论是明确“全面接诉”,还是强调“首接负责”、要求“限时必答”、压实“向下赋权”,立法在固化改革经验的同时,也呼应了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推动全员参与社会治理,从源头化解矛盾,真正实现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中的“以人民为中心”。

7 深化协同立法

——为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跨区域问题提供法治保障

协同立法,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的精彩一笔。自2015年起,三地人大常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搭建起机制运行的“四梁八柱”。

首次破题,剑指机动车污染防治。2020年,三省市人代会同步出台各自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于当年5月1日同步实施,实现了法规名称、立法原则、篇章结构和主要制度设计基本一致,成为省级人大协同立法的首个实质性成果。同年,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再度携手,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协同执法检查,实现了法规审议、实施、检查三同步。

从轰轰烈烈的大气污染治理,到为冬奥会筹办提供法治保障,再到细水长流的大运河水生态治理,几年间,三地已就五十多部法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协同立法工作,为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些跨区域问题提供了法治保障。

8 向前一步

——探索法规起草“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

物业管理关系千家万户,为了以立法更好规范物业管理,2019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研究后决定,对起草物业管理条例采取专班形式加速推进,探索建立了“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的法规调研起草机制。

“提前介入”,就是将人大工作力量主动向法规调研起草阶段延伸,主动加强同起草部门的沟通协调;“专班推进”,就是对重大立法项目,由人大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专班,集中起草、联合攻关;“双组长制”,就是市人大常委会和市委市政府分管有关工作的市领导共同担任专班牵头人。

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为原则,机制将人大立法资源和力量向调研起草环节延伸,力争在进入审议前,就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问题解决方案,把党的政策主张、政府治理需求、群众利益维护贯通起来。截至目前,已有17件重要法规以专班形式起草。

9 脚沾泥土

——执法检查从“身边、周边、路边”逐层扩圈

2020年,聚焦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市区人大常委会密切联动,按照“先查身边、后查周边、再查路边”的安排,分3轮邀请三级人大代表4万多人次,调研检查5627个居民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场所和机构,一场覆盖全市范围的“贴近性”检查如火如荼地展开。

2022年,这项机制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进一步深化,两个多月里,有明察暗访,有督办询问,执法检查从“身边、周边、路边”逐层扩圈,以“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闭环推进。

检查过程中,109场督办会、1159场“吐槽会”、3.9万份检查单、6.9万份问卷、3万多条建议、15413名人大代表、参与率超过98%……“成千上万”的数字背后,人大代表走近百姓身边,让人民的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

10 守好百姓“钱袋子”

——以“年审+季审”“四问该不该”深化预算审查监督

为推动政府编制好预算,安排好项目轻重缓急次序,常委会创造性地建立完善了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年审”是指在市人大各专委会在每年第4季度分别对所对口的部门预算开展初审,再由财经委综合提出对全部市级预算审查的建议;“季审”是指财经委员会统筹、各专委会参与,依托预算审查监督系统,每季度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四问该不该”即:“钱该不该花”——预算安排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致;“该不该政府花”——支出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该不该花这么多”——以成本控制理念看紧每一笔钱;“该不该当下花”——根据轻重缓急、有保有压,最大限度提高效益。以2021年为例,共初审40个部门预算,对其中94大类项目提出建议,推动20个项目中止申报、22个项目压缩预算。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