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演艺之都”唱响大戏北京

打造“演艺之都”唱响大戏北京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

打造“演艺之都”唱响大戏北京

一出出叫好又叫座的原创大戏精彩上演,“会馆有戏”唤醒沉寂已久的老会馆,新剧场如雨后春笋般亮相……着力打造“演艺之都”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北京持续打造多个文化品牌

北京坐拥得天独厚的演艺资源,以首都剧场为代表的话剧演出重镇,以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为代表的顶尖戏曲舞台,以中央歌剧院剧场为代表的歌剧殿堂,以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为代表的小剧场圣地星罗棋布。近年来,北京的剧场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大戏院重张,中央歌剧院剧场开门迎客,大华电影院转型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也精彩启幕,让市民有了更多看大戏的好去处。

最高水平的演出团体、最完整的戏剧产业链条,为北京文艺生产出大戏、出精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2022年为例,民族歌剧《山海情》、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音乐剧《亦梦亦真》、京剧《石评梅》、评剧《蒲柳人家》、昆曲《曹雪芹》、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木偶剧《大象来了》等新作佳作迭出,为观众奉上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戏剧盛宴。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福州新馆、正乙祠等一批会馆先行先试,将京昆梆子等折子戏,变脸、猴戏、魔术等沉浸式民间艺术表演引入会馆,持续擦亮“会馆有戏”文化品牌。

一系列品牌活动的推出,让观众能够在家门口尽享全国好戏。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邀请了40部精品剧目,其中既有中央文艺院团和市属文艺院团作品,又有来自上海、天津、河北、河南、浙江等多个省市的文艺院团和部分民营演出机构的作品,生动诠释了“大戏看北京”的丰富内涵。此外,第六届老舍戏剧节、第十三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影偶艺术周、“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展演等一系列活动,持续为京内外优秀剧目搭建展示平台。

创造经典还需“软硬兼施”

市人大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基础深厚,前景可期。“北京聚集了全国顶尖的艺术院团、院校和艺术家,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剧目资源,这些都是建设演艺之都的不可或缺、无可比拟的条件。”在巴图看来,建设“演艺之都”首先应当把作品打造好,有相当一批经典剧目得到梳理和动态演出。同时应打通院团和院校,尤其是顶尖院团和顶尖院校,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让院校的学术探索与院团的艺术生产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目前,北京的演艺新空间多集中在市中心地带,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厘清演艺新空间的标准。对此,民建北京市委建议,应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对演艺新空间的概念、标准与分类、演艺新空间中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进行清晰界定,明确各类场所和活动审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并在北京市演出协会下成立演艺新空间专委会,对接统筹全市优质的演艺机构资源,促进内容产出与转化。在传播和消费环节,建设统一演出服务平台,公布演艺和票务信息。

市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建议,在硬件建设方面,应注重小剧场建设;同时在政策考核上建立一定的扶持标准,减少经营方的成长压力。在软件建设方面,多引进经典作品,对于已经开放版权的剧目,可利用舞台演出实录等方式多进行公益性展播,并加强对青年演艺作品的扶持和孵化。此外,在内容产出上,鼓励原创、鼓励多元化,避免雷同、不赶热潮,尽量打磨出一批精巧的、可以流传下来的剧目。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空间,让这里成为新型演艺空间,可以让传统戏曲‘活’起来,与观众走得更近,让市民沉浸式感受都市生活中的传统艺术。”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建议,开发“会馆有戏”的思路可以更发散,要与剧场上演的剧目区别开来,“比如《牡丹亭》,可以在剧场演,也可以在会馆演,但具体表演的形式可以不一样,如何让它的呈现更精巧,需要深入研究。”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青联常委徐春妮表示,要加大“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线上开发力度,丰富线上数字产品,在内容创造、生产、展览展示方式、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提升创新空间。“线上演出前可以进行导赏,对剧目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拓宽演出的信息量,让观众在观演前对剧目有更深的了解,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线下,引导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丰富观众的观演体验。”

建设“演艺之都”前景可期

“报告专门提出要打造‘演艺之都’,作为文艺院团的一分子,我觉得特别振奋。这也是继202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之后,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又一个闪光的名片。”市人大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说,这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然更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们有更好、更大的作为。”

去年是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剧院以此为契机,在线上线下举办了丰富的活动。首次采用5G+8K技术高清直播《茶馆》,吸引5000多万人次观看。北京人艺全新创排的京味大戏《正红旗下》不久前开票,9场演出门票在10分钟内全部售罄。“我们希望拿出最好的节目来带动艺术生产,带动全北京文化演出市场的复苏,在演艺之都建设过程中发挥龙头作用。人艺在后续的生产规划方面也做了安排,一方面继续创排展现北京风格、国家水准的新剧目,另一方面也会以更开阔的视角去吸收国外的经典剧目,为首都文化建设赋予更新的时代色彩。我们也将努力将北京人艺的五个剧场,打造成首都话剧的新高地。”王文光说道。

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说,东城区制定了《进一步焕发会馆活力的若干措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了抢救性修缮,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一批量身定做的“小而美”“小而雅”演出节目入驻会馆,大受市民青睐。“我们正在征集会馆合作项目,要把会馆打造成历史博物馆、文化会客厅。”

“我们正在做一个课题:为古建等演艺空间定制作品。”市人大代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导演王炳燃说道,“比如在报国寺,我们正探索在三个大殿中移动式演出。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们很兴奋,同时也很艰难。”王炳燃说,这样的探索很有意义,因为它让全息式的、全方位的体验成为可能。“新型演艺空间参与性、娱乐性更强,延展产品的开发空间极大,比如吃的、玩的、服装、集市等都可以引入,消费时间也更具弹性。”

一批崭新的剧场也即将亮相。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介绍,两年以后,在北方昆曲剧院老院址原地改建的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落成,届时剧院将拥有1个大剧场、4个小剧场。“我们会针对这些剧场确定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特色,引入多样的剧种,让首都演艺舞台更加多姿多彩。”市人大代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也表示:“今年秋天,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将建成亮相,希望随着这座剧院的建成,能够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团体。届时,市民在城市副中心,可以欣赏到和在国家大剧院本院一样高水平的演出。”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