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学》(第19辑)

《北京史学》(第19辑)

北京史学春季刊_副本

《北京史学》第19辑共收录16篇论文,设置史地考辨、国家治理、近世寻踪、学界忆往等专题,集中探讨了古代北京城址变迁、传统信仰、城市治理、性别文化等相关问题,呈现了历史时期北京社会发展的多重面相,彰显了北京史学科发展的趋向和转型。

亮点一:探讨古代北京城址变迁,推动北京城市考古进展,为北京古城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宣传提供历史依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岳升阳教授《由出土遗迹看战国西汉蓟城位置》一文,利用作者近三十年来在考古工地以及施工现场实地调查所得资料,讨论了战国至西汉时期蓟城(今北京城前身)空间范围。作者认为,西汉蓟城范围大于后期蓟城,西汉以后城址不是由东向西迁移,而是向西收缩,形成后期蓟城。这一论断厘清了北京早期城址所谓前后蓟城关系问题,对于认识北京城市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二:梳理北京妙峰山地区传统信仰的演变过程,丰富古都传统文化内涵,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历史经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妙峰山信仰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认为:妙峰山的“五峰莲花顶”以及其东麓的众多山泉是使其成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地理基础。皇权与民间力量的互动使妙峰山的信仰景观逐渐形成并演变。本文推动了北京地区佛教和碧霞元君信仰的进一步研究,对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进一步发掘具有积极作用。

亮点三:关注清代北京漕运,探查向三山五园地区运粮的途径及其生态影响,为北京地区的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清代三山五园漕粮运输问题研究》一文认为,清代三山五园的漕粮水陆兼运的方式虽然处于漕运末端,但对整个漕运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会清河漕运停止后,清河河道因失去维护和管理,导致泥沙淤积,夏季汛期河水漫溢,危害两岸田庐。清河上所设闸座也因漕运停止而失去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清初以来三山五园漕运系统的建立和变动过程,推动了清代漕运和北京生态环境两个领域的研究,为还原三山五园历史风貌、阐释北京皇家文化内涵发挥史学功用。

亮点四:聚焦近代北京社会变迁过程中女性群体职业变动,探索其对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当代城市治理提供历史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周嘉欣《民国北京女警察问题再研究》一文认为,20世纪初北京女侦探、女检查员、“女巡”、助警妇女等女性雇员的出现,可被视为女警的前身。作为在警界任职的亲历者,女警对自身职业有着清晰的认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邱桐《民国时期北平警察职业教育中的女性(1933—1949)》一文认为,为了顺应国际潮流及维护国内统治秩序,民国政府在立法上批准设立女警察,女警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社会管理和刑事侦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国女性职业发展,并将其置于近代社会转型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中,阐发女性群体兴起在近代思想解放、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

本期《北京史学》重点关注了古代北京城址范围、民间信仰、城市治理、社会变迁等问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北京史研究向纵深化推进,同时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思考,体现了历史学基础研究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