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途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点把握四方面内容:一是如何有效扩大开放,搞好国际经济大循环;二是如何有效应对个别国家“脱钩”战略和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打压,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争夺科技和新兴产业竞争的战略高地;三是如何聚焦“堵点”和“痛点”深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四是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平稳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注意防范八个认识误区:一是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二是只讲后半句,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三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四是认为畅通经济循环就是畅通物流,搞低层次物流循环;五是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结果成了烂尾项目;六是讲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又开始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七是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注重需求侧管理,无法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八是认为这只是经济科技部门的事,同自己部门关系不大,等等。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加以防范和纠正。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等等。

(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好国际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1.保持相对低调的开放心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在一起。面对各利益主体大幅调整战略以更好应对世界格局快速演变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为此开出现成的药方,国际上也无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发展市场经济的先例,再加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还必须大量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即便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也必须放低身段、保持开放心态,虚心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吸收其成功经验,避开其惨痛教训,使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2.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我们要注重创造新的语境,讲好中国故事。现在,很多国家对我们仍有疑惑、疑虑,甚至还有敌意,我们必须坚决避开部分人士为中国预设的“话语陷阱”。我们要抓住机会,引导各国“眼光向内”、优先解决各自国内的难题,并在此过程中倡导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努力塑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氛围,为化解大国间重大的利益冲突寻找新的出路。

3.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各项工作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全面部署,包括“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等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相关的各项政策和部署,切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科技自立自强,有效应对“脱钩”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一股逆流,就是个别国家对华实施“脱钩”战略,试图通过限制高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对华出口、限制双边科技交流与合作,以确保其领先地位。这一举动,将对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产生深刻影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链分工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只追求在核心领域、特定环节做优做强,至于其他的零部件和配套服务,则借助外购零部件、服务外包等方式予以解决。这样,即使不拥有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那些具有系统集成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可以创立品牌、向市场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如汽车、电脑、手机等)。

但在部分国家限制对华出口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向国际社会提供可与国外一流企业匹敌的高技术产品,就必须确保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给,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这样,复杂产品的国际竞争也就演化成了全产业链竞争。在复杂产品竞争的背后,不是单个企业之间(如华为公司和苹果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全面竞争和整体效率之争。从“产业链分工”向“产业链竞争”的转变,要求我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补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供应的短板;要求我们稳固粮食、能源、基础原材料供应,以降低经营风险。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企业、政府和社会都要为此做出相应的、系统性的改变。

在新的竞争模式下,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在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大企业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是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也是重要零部件、子系统的集成者;而中小企业则聚焦于细分市场精耕细作,是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商,是产品(服务)子系统的生产者。在产品升级换代、性能提升的过程中,大企业明确全产业链技术进步的路线图、协调全产业链产品研发的节奏,是整条产业链技术进步的龙头。只有把大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产业上下游、生产各环节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因此,需要加快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理念,聚焦核心能力,强化竞争优势,优化资产布局和企业经营战略。

在新的竞争模式下,需要鼓励大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应当看到,单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多个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以阿斯麦尔公司(ASML,荷兰光刻机制造商)为例,其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其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公司开展了战略合作。通过吸纳上述公司的战略性投资,阿斯麦尔公司获得了研发新一代产品的资金支持,并提前为研发出的新一代光刻机找到了稳定的销路,这就使其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重大技术研发活动。当然,台积电、三星公司也通过采购最先进的光刻机强化了其在半导体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我们要借鉴阿斯麦尔公司的发展经验,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共同使用研发成果、共享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显著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新的竞争模式下,还需要加快构建“产—学—研—官”良性互动的产业创新生态。以招商引资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模式,侧重点在于支持生产和制造环节,而目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却是技术、专利和研发。需要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更新和完善。研发、创新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涉及到企业、研究院(所)、大学、政府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形成多方力量的合力。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也由于企业力量不同、政府职责范围不同,不同国家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制度安排(具体做法)也不一样。根据我国的国情,要构建高效的科技研发体制,可行的选择就是把政府主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的创新模式转变为由政府召集、社会主导、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为此,需要打破由政府官员选定课题承担者的传统做法,在研发领域普遍引入“揭榜挂帅”的竞争机制;同时推动开放国家实验室、研究所等基础研究设施,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和跨地区、跨领域的科研合作,为研发领军人物(研发团队)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教育的角度看,则要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成果分配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聚焦在本职工作上。

(三)立足扩大内需,发展好国内大循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就给企业,特别是参与涉外经营的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疫情带来深远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压力。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把“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

从需求侧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发展的最终推动力。我们要顺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的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要聚焦重点领域,消除阻碍汽车、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的障碍;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把节假日消费与亲情、家庭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投资领域,要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要聚焦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新基建等主题,充实政府投资项目库,明确投资优先次序,发挥政府投资在改善基础设施、稳定经济运行方面的职能;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降低政府投融资成本;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更积极地参与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生产应用,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之中。

从供给侧角度看,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通过更新的产品、更多样化的服务、更多的消费场景、更合理的消费方式,挖掘出更多消费潜力,引领消费发展,极大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要通过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四)聚焦“堵点”和“断点”,畅通经济循环

现代经济体系是高度分化、彼此联接的复杂网络。上下游衔接是否紧密、横向交流与合作是否顺畅、关键节点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经济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构建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必须大力深化改革,疏通经济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