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

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

105012024041100013554

 图为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智慧种苗工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通知要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发〔2024〕1号)部署要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千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数字乡村也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活力,加快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千万工程”经验之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国各地乡村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工作基础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也没有唯一的标准模式,没有可照搬照抄的教科书。必须立足乡村发展基础和实际,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要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新活力,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一批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培养一批农村直播电商带头人,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特色品牌。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邮政快递、供销社、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改造传统农村商贸网点。

推动乡村数字文化振兴,加快乡村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社会发展进步、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推动乡村数字文化振兴,加快乡村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我国各地乡村的历史文化条件禀赋不尽相同,因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要实施文物数字化工程,推动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展示利用。要因地制宜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云游非遗·影像展”等活动,依据乡村非遗资源加大网络传播力度。要以乡愁记忆为主题主线,开展记录乡村影像工作,推出系列纪录片。支持地方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支持“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和作品创作。

健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效能。当前,各地农村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各地要健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用好数字化手段,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薄弱点,加强农村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开展互联网上邪教及非法宗教有害信息治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乡村下沉,实施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用好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推进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推动农村房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监管机制。(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北京市永定门接济服务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