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留乡愁提品味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

【地评线】京彩好评:留乡愁提品味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

5月14日至20日是第32届“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5月14日,北京市启动第32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系列活动。北京市水务局介绍,下一步,水务部门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北京市节水条例》,加大再生水和海绵城市建设,推动首都节水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城镇化的背后是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势必对城市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就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努力打造生态友好、生活宜居城市,让城市会呼吸,让市民记得住乡愁,是深具长远眼光的战略性考量。

让城市会呼吸、会喝水,才显得品位高。传统的城市建设以硬化地面为主流,容易造成逢雨必涝。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环保理念与开发开放理念融为一体,将环保管理体系与开发建设体系合为一体,将环评管理制度与工程管理制度并为一体。这样的城市建设才是绿色的,才不容易动辄被“城里看河”所困。

打造海绵城市应以增加城市人文厚重为依归。新、改、扩建项目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有效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努力形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自控调节系统,充分体现城市自然生态的价值所在。从实际出发,倍加珍惜独特而宝贵的原有生态资源,不随意破坏城市的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片面追求大绿地,更不搞大树搬家,能够使城市格调在古朴中更显俏丽。

政策驱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活力所在。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注册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再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项目建设采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权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期。经营期满之后,社会资本完全退出,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拥有并经营使用。这一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既可解决基建投资规模大,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又可给社会资本找到出路。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妨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度引进复制这种多赢模式。(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干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