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中国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结合新中国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 D220; D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5-0008-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提到新中国史,要求抓好对包括新中国史在内的“四史”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22年1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特致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一切充分说明,对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学习理论必须结合实际。而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实践和过去的实际;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与实际。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既要结合当前的实践与实际,也要结合历史上的实践与实际。同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也必须结合新中国史和对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教育。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说的里程碑,即划时代、划历史时期的意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给社会形态不一样的历史划分阶段,主要看生产方式有无出现根本变化,而给社会形态基本一样的历史划分阶段,主要看社会有无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认识新时代十年在新中国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关键在于找出新时代十年在新中国史上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标志性变化。

毛泽东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新时代十年虽然从总体上看,处于新中国史中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但只要把这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的几个历史阶段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体制改革、国家安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这十年都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于此前几个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这表明,无论是在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上,党的十八大之后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原因都在这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十年前我们党面对的形势时指出: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有人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屡禁不止,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正是针对十年前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从而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各方面风险挑战的考验,校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更加突出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建设上,更加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经济建设上,更加突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务实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在文化建设上,更加强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同各种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作斗争;在体制改革上,更加突出端正方向、注重实效、全面深化和促进公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统一大业上,更加突出忧患意识、整体思维和“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在执政党自身建设上,更加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基调。正是这些变化,显示了新时代十年来与十年前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见,只有结合新中国史和对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教育,才能更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关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段论述十分扼要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见,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同样要结合新中国史和对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与宣传教育。

现代化一词最早是指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明等各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当时,这种转变只能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直到20世纪初发生了十月革命,现代化才有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选择,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提法,最初是工业化和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主体任务仍然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才由实现工业化的提法,改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

历史表明,我国的现代化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也不完全相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经过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凭借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相对少的资金投入,用了仅仅4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就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将现代化的提法由“四个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为全面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是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的。邓小平特别强调:“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2010年,仅用几十年时间,我国的GDP就超过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是唯一正确和有效的现代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西方化”,同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搞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特别是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等特点,概括出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国已经用70多年接续不断的现代化建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到那时,我国对人类历史必将作出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贡献。

百年奋斗历程对于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一论述表明,认识真理要靠理论的逻辑,也要靠历史的逻辑。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为新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同样要运用历史的逻辑,要回顾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乃至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道理。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为追赶欧美的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进行不懈的努力。然而,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正确思想的指引,所有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同样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错过了工业化的时代列车,但同时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拥有先进的工业和科技,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先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搬开阻碍中国工业化的“拦路虎”,然后根据时代的变化,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工业化。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为此,中国共产党以切合实际的政治主张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吸引和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团结了除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之外的各个阶级和阶层,担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并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持续不断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时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了摆在中国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以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打造了有利的内外环境;通过实行“一化三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切合时代特点的正确道路;通过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历史性选择,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抓住了一次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和规划、提出以工业为主导和以农业为基础,推进三线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战略,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确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步骤;通过树立耿长锁、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培育“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再次雄辩地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坚持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党也没有忽略自身建设,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而经受了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历史已经证明并在继续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并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抓好“四史”宣传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时,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重提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论述说明,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新中国史的宣传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

历史充分证明,青年人从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最爱国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单纯、可塑性最强的群体。因此,对青年群体始终存在一个引导问题。引导得好,他们就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引导得不好或缺乏引导,也可能起很大的副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作用和青年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最后都有一个段落,专门强调青年工作和寄语广大青年,指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领全党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包括新中国史在内的“四史”学习教育。正是这一切,使新时代社会舆论氛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使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明显提高。可见,以正确历史观指导的新中国史的宣传教育,对于青年思想状况的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和“四史”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教育者进一步加强自我教育,努力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并从思想上真正弄懂弄通。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用旗帜鲜明、实事求是、生动活泼、朴实无华的语言,解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听、爱听、口服、心服,才能“以己昭昭,使人昭昭”,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做思想政治工作,讲新中国史的课,应当注重说服力和实效,既不能离经叛道,也不能照本宣科,弄得课堂死气沉沉,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当重温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一方面深入研究和熟悉新中国史,并牢牢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另一方面,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答新中国史宣传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增强思政课和“四史”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国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挥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作用,为引导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帮助青年树立“四个自信”,促进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