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提振发展信心

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提振发展信心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做好经济工作,信心比黄金更宝贵。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特别强调我国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讲,在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时,特别是各经济主体情绪普遍高涨的时候可适当降低市场热度,避免因为过度投资导致在经济形势整体发生变化时遭受负面冲击;在经济发展态势处于低谷时,提振各经济主体的信心,不至于收缩过快,影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变化大、不确定性增加,将使各经济主体决策变得困难,因此,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提振发展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说,提振发展信心主要是提振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让消费者有信心去消费,让企业敢于为未来的经济活动投资。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是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没有信心消费,企业家也难以作出投资决策;反之,如果企业家缺乏信心,缩减投资,就业人口数量难以增加,消费者的信心也很难提振。因此,提振发展信心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通过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来保障公平性,同时改善整个经济系统运行效率。

完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家,都是基于各自获得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一般来说,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主要基于对未来现金流的风险和回报的判断。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越精准和确定,其主观风险感受就越低,对消费或者投资就更加有信心。面对同样的投资或者消费机会,更加有信心的消费者和企业家将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进而协同促进经济上行。

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对提振经济主体的信心非常重要。经济系统中的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私有信息的获得是基于企业和消费者的自有能力和意愿。获得更为精确的宏观、行业及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私有信息的企业和个人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得更大程度的福利提升。信息的竞争性获取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力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公开信息的提供者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和行业组织提供的信息,也有企业和个人提供的相关信息。企业和个人依靠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来作出决策。原理很简单,但现实却很复杂,这里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问题,比如,信息获得是否公平?信息的生产成本是不是足够低?私有信息的差距是否过大?

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讲,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至少有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政府监管能力建设问题。经济治理体系需要保障私有信息的获取是公正的,不能由少数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私有信息,从而扭曲竞争环境。这类信息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与所处行业政策制定者有更多联系而获得的他人无法获取的信息,另一类是因为自身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等因素而获得的私有信息。这类问题的存在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少数企业或者个人非正常获利的问题,而且会使得该行业企业创新行为的获利空间受限,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到创新型企业,从而使得经济整体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第二个层次是经济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即通过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降低总体信息获取成本的问题。企业或个人如果所处的信息环境过于复杂,对未来经济形势就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企业就会选择减少投资,消费者也会由于担心未来的生活质量下降而减少当前的消费。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尽量发挥作用,为行业及所有经济主体提供足够权威的信息,减少行业内企业和个人获取信息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这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体系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后期,LIBOR成为国际基准利率,这一基准利率为所有金融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反映国际金融市场供求关系较为准确的量化公开信息,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各方可以依据这一公开信息判断全球市场的资金供给需求状况,再搜集交易对手的信用信息等相关信息对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事实上,这一基准利率一度成为数百万亿美元级别的全球衍生品尤其是场外衍生品的定价基准,促进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繁荣。而且具有权威性的公开信息如果能够得到交易各方的认可,各个市场主体也就更加敢于交易,使得市场更为活跃,反之,如果某类公开信息失去市场主体的信任,很快就无法发挥作用。同样以LIBOR为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和LIBOR相关的多起报价操纵案让市场对LIBOR的公信力丧失了信心,结果导致LIBOR逐渐被美国构建的基于隔夜国债回购交易生成的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等基准利率所取代。

第三个层次是经济系统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的标准问题。大中型企业往往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能够迅速有效分析经济体系中的各种信息,而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往往对经济系统中的信息难以作出准确分析。即使根据法律和行业规则要求相关企业公布特定信息,也往往并不能完全达到信息有效传播的目的。有的企业利用一些手段来规避真实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常见的规避方式包括有的企业利用所谓的“创新”改变公司服务类型和范围以规避法律规章所规定的信息披露责任;有的企业利用发布同样内容但不同呈现方式的信息,让不熟悉相关业务的企业或者个人无法准确分析信息;还有企业通过发布大量冗余信息,导致利益相关方难以集中精力分析关键性的信息。随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的标准问题可能越突出。首先,数字经济能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复杂的服务业务,服务的内容和标准更加难以清晰理解,鉴于此,简洁有效不被干扰的信息传递更为重要;其次,数字经济使得各类产品和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服务范围,使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享受到以前难以享受到的服务,但同时,这些新的服务对象并不具有大中型企业那样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信息不能被有效传递和处理,经济运行机制可能会被扭曲;最后,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不同群体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不理解信息技术的群体处于一个相对劣势地位,被广泛讨论的“数字鸿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公开信息将是一个重要任务。

在重要经济政策制定中主动邀请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决策过程

我国在经济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追求经济决策要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重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治理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都不断取得进步。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尊重群众的市场选择,就是尊重群众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的权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也是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是未来我国经济治理获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在重要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主动邀请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

一是有助于全面掌握信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决策有助于扩大决策信息集,作出的决策不至于太偏颇,有效避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不管政府如何努力,也很难掌握经济体全面的信息。当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时,即使各经济主体提出意见建议的出发点和目标不一定总是为了宏观经济的最优发展,但是他们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选择提供更多的信息。重大经济决策成功的基础是足够多的信息获取,多方参与有利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提高信息分析和决策效率。

二是有助于改善共同预期。改善社会心理预期的关键点在于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关键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应对需要企业和个人积累资源,当不确定性较低时,企业和个人敢于投资和消费,否则就不得不减少投资和消费以应对负面冲击。如果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经济发展就会增加掌控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就会降低,从而有助于改善共同预期,增加对投资和消费的信心。同时,参与决策会增加主人翁意识,也会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形成稳定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是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各经济主体的协同非常重要,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需要各方形成合力,这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价值所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引导各方形成共同预期,以促进各方形成协同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重要经济政策制定过程本就有助于了解经济政策制定的规则,对未来面临经济形势变化时各方反应和政策应对就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更有利于改善各方的预期,协同一致促进经济增长。

四是有助于增进各方互信,增强信心。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决策过程,既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相互信任,又可以避免单一决策机制可能导致的“寻租”行为。因此,在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各利益相关主体也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进而提振参与各方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强保障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建设

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提振发展信心稳住民营企业家的心最为关键。2022年10月,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1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年平均增幅为12%,其中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超过九成。民营企业对中国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技术创新和就业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于民营企业的贡献认识存在一定偏见的现象。这些偏见对民营企业家造成了伤害,也影响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就是要纠正这些偏见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负面影响。

首先,民营企业的权益需要在制度上得到更多保障,特别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设。政府需要强化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建设,强化法治建设,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在法律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管等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能区别对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信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能够做到自律,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进行额外的检查和监管,不随意增加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

其次,为民营企业塑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及时纠正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方面面临的歧视性政策,在法律没有禁止的经济领域都允许民营企业发挥作用,不随意干涉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我国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主导,国有银行占比大,在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同等程度的金融支持。在制度上,税收、环保、行业监管等重要经济政策的变化,建议设计为需要相对较高层级政府的批准。一般来说,政策覆盖范围越大,制定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就更容易参与,相对而言公平性更强。而一些小区域的“土政策”随时而变,因势而转,因人而异,有可能对区域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最后,建立经济遭受负面冲击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致的救助机制。经济有波动,市场有变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经营中总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需要受到政府部门同样的对待,在极端情况发生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被救助的可能性和方式也需要逻辑一致。这样民营企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愿意在研发和创新上进行投资,追求企业更长期限的成长。

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居民消费信心的提升对提振经济发展信心极其重要。居民敢于消费,企业才乐于投资,经济才能活跃。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只有多种方式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才有可能,才能提振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第一,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也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意义重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方式很多,包括优化消费环境、提高供给水平,也包括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居民消费需求,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着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国民收入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随着时代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有助于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就会越来越大,这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经济发展韧性的增强。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使得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企业长期运营信心,提高企业克服短期困难的能力和意愿。另外,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也有利于吸引外资企业长期在我国发展。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外企业更有动力和信心为我国企业和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对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重大支撑。

第三,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降低负面冲击对居民的影响,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家庭在作出消费—储蓄决策时,往往会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只有帮助居民解决未来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居民才敢于消费,敢于为未来投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社会风险,提升了消费意愿。运转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能够降低收入差距,提升居民满意度,特别是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提升居民对社会、政府以及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

第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从事创新型工作具有保障和激励作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使更多人勇于尝试有风险的创新型工作。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各种创新型工作具有相当大的失败风险,然而也正是这些探索性的活动才使得经济更具活力和潜力。但是创新或创业失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影响较大,甚至有可能使一个家庭失去未来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当有更多人群能够在社会保障体系在内的各类金融手段的帮助下分担意外冲击的风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勇敢创新,进而推进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坚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和全球经济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提振发展信心。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加,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的脉搏与世界经济一起跳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展示了中国政府坚持开放包容,坚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基本政策。

一方面,继续促进全球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开放,推动塑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策,我国经济领域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国经济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我国需继续维护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各国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和中国都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是历史大势,尽管会有波折,但长期趋势难以逆转。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更加需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从我们自己做起,主动塑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让企业和个人对未来更具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对标国际规则,提升自身生产和服务能力,在世界和本国经济的发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依然需要根据自身参与全球分工升级的现实条件和目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倡导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环境。这会带动国内经济环境的整体改善,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顺畅联通,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同时,我国还需要努力营造更为公平、更有利于创新的国内经济环境,进一步推进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全球各国经济治理体系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各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经济效率,也为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经济治理方式提供了平台。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我国都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济治理方式,提升我国经济治理水平及居民消费能力,助力我国企业成长壮大。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经济治理的方式和水平都有差异,国际上各个经济体也因此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多样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这就需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只要对我国企业和居民有利,同时又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我们都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同时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危与机相伴而生,尽管国际形势复杂,疫情冲击依然有影响,国内经济面临多方挑战,但历史地看,我国经济的韧性强、富有潜力和活力,只要不断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提升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融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 (项目编号:16ZDA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7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