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藏”战略实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两藏”战略实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于6月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共11章69条,明确规定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仍面临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储备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应急保障有待加强、节约减损有待规范等诸多问题挑战。因此,在此背景下,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藏粮于地”战略实施面临的困难

“藏粮于地”,核心在地,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非均衡发展,我国人、地、粮的空间分化与集聚趋势不断加剧,“藏粮于地”面临3个方面困难。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不断受到挤压,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较2009年净减少1.13亿亩。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缺乏有效管护,占补平衡政策执行走样,有的地方补充耕地“重量不重质”,存在“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出现“耕地上山”“耕地下河”“沙地和湿地上造耕地”,以及“退耕还林与退林还耕来回翻烧饼”等一系列乱象,严重影响粮食综合产能。

二是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形势严峻。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种植粮食收益不高,在无法通过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方式来降低成本的情况下,种粮收益远不及外出打工所得,从而使农民失去了种粮积极性。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在耕地上植树造林、挖湖造景、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非农化”“非粮化”种植方式;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失,加剧土地撂荒。

三是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水资源面临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对水资源需求会进一步加剧,短缺的水资源已经成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尤其是随着粮食生产中心不断北移,北方缺水与粮食种植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面临水资源不足,将影响粮食产量。

“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藏粮于技”,核心在技,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主要在良种化、信息化、机械化3个方面面临挑战。

一是农业良种化创新不足特别是原创性成果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在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上种业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核心技术创新和优良品种培育等方面仍存在弱项,一些蔬菜品种种子长期依赖进口。原因主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各方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之科研力量分散、同质化问题突出,造成资源重复浪费,难以形成聚合效应。

二是农业信息化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科技起步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高素质的从业队伍等原因,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应用不足,大数据体系尚未搭建完成,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加之受有的地方资金和人员保障不足等因素影响,造成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不足,特定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粮食产收、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种业生产的机械化方面尚显不足,需要通过提升农业工业技术来解决。

落实“两藏”战略实施的政策与建议

粮食安全不仅面临着“地”和“技”两个方面的挑战,还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等传统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新型风险,并且两类风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是孤立存在,容易叠加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这也对我国应对粮食安全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全面提升粮食产量。一是严格落实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管控边界,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升耕地质量。二是牢固树立“让农民种粮有钱挣”的工作理念和政策导向,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遏制土地“撂荒”蔓延,对现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引导措施增加种粮面积。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在扩面、提单、提质上全面发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态发展区域布局。同时,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高效节水改造,实现农业生产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兴农强农。首先,补齐种业技术短板。坚持以我为主,建立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一盘棋”,实现资源整合。同时,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等长效机制,调动科研积极性,构建种业创新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最后,大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优化农技推广机构布局和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方法,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广不同的技术项目,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多样化、多元化,提高推广效率。

不断丰富应对粮食安全的政策工具箱。粮食安全涉及生产、购销、运输、存储、加工、使用等多个环节和多个产业链,要统筹运用好市场和政策两种工具,进行工具叠加,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工具箱的最大优势。一是运用好市场工具,统筹抓好和引导粮食市场化收购,确保粮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衔接,通过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拓展粮食进口来源渠道,掌握粮食进口主动权,增强粮食定价话语权。二是运用好政策工具,不断完善粮食政策收储制度,发挥政府储备粮吞吐调节作用,弥补因市场失灵而造成的资源错配。同时,运用好种粮财政补贴机制,创新并完善财政、金融与税收支持优惠政策,不断引导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产量。三是建立粮食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设立相应的预警中心,省级以下设立信息采集站(点),通过全天候全过程监测、收集和整理粮食相关数据,定期发送粮食风险分析报告,并通过比对分析发出粮食预警信号,及时排除粮食安全风险隐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系审计署西安特派办特派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