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经济

京津冀与粤港澳的产业融合之旅

报告人:张杰 叶堂林 姚永玲
简 介:围绕“京津冀与粤港澳的产业融合之旅”这一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姚永玲对“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多的产业循环,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在联动、产业融合方面如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值得参考”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播放:6815
发布时间:2023-07-12 15:24

     

    zhengwb8620234122113581072991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叶堂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姚永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城市群,它们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也有不同,能够让一南一北两个重要的城市群进行对话,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议题。下面,我们围绕“京津冀与粤港澳的产业融合之旅”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多的产业循环

    主持人:我们知道,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员联系、经济联系等方面都很紧密。那么,这两大城市群在联动、产业融合发展上有哪些比较好的案例?

    张杰:非常感谢能有这样好的机会和大家探讨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后,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现实角度来看,在我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南一北,虽然它们在地理空间上距离较远,但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产业循环。比如金融,北京作为国内金融非常发达的重点城市,包含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基金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辐射范围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很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另外,北京的很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研究,外溢效应重点也向“东南飞”,主要是溢出到粤港澳大湾区。

    不过,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也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从产业循环体系来看,怎样形成双向协同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京津冀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怎样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补格局,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上,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上,京津冀的产业具有一定优势,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二是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双向互动体系的形成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还需要提升,这也是未来要重点扶持和拓展的,而这些领域恰好是京津冀的强项。未来,科技资源的相互协同将会对两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两个城市群之间怎样形成人才的相互配合以及良好的循环体系、分工体系,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

    主持人:谢谢张院长。叶院长,在您眼中,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交流、联动是怎样的?

    叶堂林: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彼此之间有很多交流和互动。比如,北京在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北京的创新主要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圳则出现在企业方面。再比如,近几年北京的高校毕业生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体现了两大城市群非常好的互动关系。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比较强,中小型制造企业比较聚集,能够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例如,深圳的设计、研发能够在东莞落地制造。京津冀虽然研发设计能力比较强,但在本地落地转化方面相对较弱。因此,两大城市群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的优势。

    主持人:谢谢叶院长。有请姚教授。

    姚永玲: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地区交流的意向来看,目前主要是点对点的交流方式。这种对接能够成功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两个地区存在很大的互补关系。在科技创新上,北京在基础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二者在创新链上是可以互补的。此外,还要注重市场驱动,这一点深圳做得比较好。比如,深圳龙华与北京在产业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优势互补促进发展。

    主持人:谢谢姚教授。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