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新格局

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 F492; C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7-004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数字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前景广阔,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还需打通数字技术的应用堵点,探索更加精细高效的应用模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从顶层设计上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对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供高效精准治理的底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相较于传统治理模式,数字技术能打破各行业、各部门的传统壁垒,更高效地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流动。通过整合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要素,可以提升各项资源在具体实践应用中的配置效能,从而以更加精准的治理下好一盘棋。

焕发基层智慧治理的末端活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能有效支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数字终端降低公众自我表达的门槛,民情民意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及时汇聚到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信息手段,人们可以直接表达自身诉求;通过微信、钉钉等数字应用平台,基层工作者可以解决沟通慢、效率低等传统治理痛点。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民情数据进行科学整合与分析,使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提升应急处突的协同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黑天鹅”“灰犀牛”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在智能化平台和设备的辅助下,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缺乏、信息延迟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如在应急处突的治理前端,数字化监测平台及监测传感器的应用,可大大缩短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在应急处突的治理后端,数字化系统可强化政府应急体系的建设,有效提升当前社会应急治理的协同能力及治理精准度。

瞄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问题

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如何实现高效与高质量协同发展。建设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是实现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关键举措之一。基层治理信息平台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公民等各种主体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不同、格式不同、量级不同,如何科学、高效处理并分析数据,为各方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这是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等问题。如何打破壁垒、推动信息高质量共享、实现高效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对我国社会政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基层治理信息化如何兼顾数字化与人性化。尽管数字技术的高渗透性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但不同地区的人群受限于数字技术使用条件、文化程度等差异而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使得我国社会治理数字化赋能效果受限,公众基于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数字技术还弱化了社会治理部分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过程中,智能化的人机互动替代了人们面对面的商讨过程。这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体验的同时,也会导致人们更加孤独、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关注和热情,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因此,数字技术在赋能社会治理过程中不能一味重视技术升级。如何在提升技术的同时满足人们的人性化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如何化解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信息公开传播起到了提速作用,使得信息更易于传播和分享。这提高了公众对治理决策的知情度和参与度。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处理个人信息和隐私方面存在风险。数字技术弱化了公众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例如,媒体多次报道了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事例。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占比为19.6%,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为16.4%。由此可见,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中,公开和安全是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效能能否体现,关键在于协调好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矛盾。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构建数字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治理。社会治安治理是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坚盾。构建数字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探索公安信息化、智能化实战应用,保障社会长治久安。打造社会区域联动、全域共治的治安平台。汇聚全域治安数据,加强区域治安信息实时互联互通,打造信息汇聚共享、区域联动指挥的数字治安监管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优化警力部署,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全域共治共享。推进建设智慧精密的巡逻防控网络。依托大数据技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及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主动防控型巡逻网络。完善派出所日常巡逻工作模式,优化巡逻路线,加强治安防控网络覆盖,提高公安机关动态了解社会治安问题并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安全。搭建治安风险预警体系。基于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构建典型犯罪事件的分析模型,挖掘数据的内在关联逻辑,搭建社会治安风险预测系统与预警体系,有效破解重点领域社会治安风险的防范难题,确保社会治安风险得以提前预警,及时消除隐患。

拓宽数字治理途径,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丰富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途径,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效能。加强政府—市民双向互动的数字纽带。有效运用数字网络,拓宽政府服务与百姓诉求双向对接的沟通渠道,集聚最广泛、最真实的民意,打造政府机构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直通车。同时,借助大数据、5G等技术,依托数字媒体平台,建立人大与基层沟通的联系点,构建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可以直接参与人大工作的数字绿色通道,开拓吸纳民意的有效路径。鼓励群众参与社会问题的治理。相关部门应借助各类型媒体平台公开社会治理难题,向群众征求对策建议。鼓励人民群众通过政府电子信箱、政府官方网站、市政热线等方式,随时向有关部门表达对社会治理难题的见解,并对有效的解决方案给予适当的褒奖。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应用。以数字网格化为基础,结合智能技术创建智慧型社区。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强化民主治理效能。围绕广大人民的真实需求,设计开发更多实用好用、接地气的数字应用场景,以最大广度、最深程度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加强数字人文关怀,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着力提升基层数字化治理能力,夯实社会治理根基。因地制宜,推行基层数字化治理方案的定制化。我国不同地区地貌环境、经济实力及居民聚居类型相差较大,且城乡居民对于数字技术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推进基层数字化治理转型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数字治理方案。开放共享,打破基层社会治理的数据壁垒。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全域开放共享为目标,建设集中统一、操作简便的社会治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群众基础信息一体化采集、多端口应用,打破基层各辖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隔阂,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赋能效果。以人为本,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在应用数字化治理过程中,加强对老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走访等方式,传授普及数字化设备使用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着力提高有关工作人员对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帮助有关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地处理社会信息,使数字治理真正落到实处。

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准确把握“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的丰富内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筑牢基层治理之基。在原有纵向链式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管理范围以及人口地理分布,进一步细分楼院和片区,实现“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同时,要深挖网格化管理功能,加强网格管理体系与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发挥网格化的近距离优势,通过便民利民的多样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精细化服务升级基层治理水平。依凭“互联网+”,搭建新型社会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建立困难群体支持系统,聚焦低保对象、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提供精细化服务。以信息化支撑架起基层治理之桥。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的方式动态更新基层治理工作进展,提升基层治理工作专业化水平。

提升数字监管水平,保障信息安全治理。信息安全治理是数字化社会治理的保障。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智慧监督体系建设,让信息安全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保障。构筑信息安全数据库,防范数据泄漏问题。信息安全数据库是信息收集、共享、修复、防范的基础,有利于实现政府对数据获取、采集、保存、共享等环节的监管。一旦出现数据滥用或数据泄漏的现象,系统会立即检测并做出提醒,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早发现网络攻击和安全漏洞,并迅速反应、作出处理。加强大数据应用赋能,形成“互联网+监管”体系。通过在系统中预先设定数据安全防护程序,利用大数据进行访问趋势研判,设计针对违规、攻击行为的风险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数据流通共享,将“信息孤岛”连成“数据大陆”,从而提升数字治理质量。强化网络安全制度,保障数据管理安全。数字平台要加强实名制管理,完善包含个人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实名制认证,帮助政府机构更有效整合个人数据,提升管理效能。同时,还需及时地修订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当前数字化的发展形势与需要,充分防范数字技术应用风险,为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实践创建良好的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曹裕,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寿阳,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