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话语正在确立

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话语正在确立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

以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标志,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话语正在确立,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也必将对世界范围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奇迹,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然造就一种新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掌握话语构建的大逻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

历史逻辑:在现代化进程中确立话语权威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达,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总是在因应人类社会重大变迁和历史性实践重大转折的历史批判中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民族复兴是世界变局的关键变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实践。“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把握历史规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直接产物。从世界范围看,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现代化命题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构建是伴随着现代化演进的。现代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催生出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科学理论,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既是对现代化的某种说明,又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话语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没有肇始于西欧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就没有今天仍然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

抓住历史机遇。“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话语体系作为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其最直接最现实的功能,是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干什么”“意味着什么”的解读。“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诠释这一伟大实践为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践”的主体内容,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中心内容。“解读中国实践”,首先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现实逻辑。“构建中国理论”,也必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关于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为确立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思想舞台上的话语权威,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理论逻辑:在解答历史课题中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经验集成、认知模式和理论框架。“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现代化运动构成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脉络,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正是在回应这一历史大趋势中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自主知识体系在破解特定的时代问题中应运而生。以怎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是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求解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也正是围绕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展开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化理论呈现。

揭示“元问题”的划时代意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需要对这一胜于雄辩的经验事实,在科学高度进行理论化学理化学术化阐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创新构建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代表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崛起,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认知反映能力。正因为资本主义模式是几个世纪来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何以成功”这一划时代的“元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问题情境”和“价值定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的完整科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重大论断,不仅标示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革命过程,也是一个丰富和生动的知识生产过程。正如社会主义是“科学”不是“空想”,不仅是理想的社会形态,更是科学的现代化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由于历史性地破解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实现现代化的特殊矛盾,蕴含着一个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我们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和认识,推进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化建设,打造从经典命题到学理结构的理论范式,构建起符合历史发展科学逻辑、凸显主体性和原创性、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

实践逻辑: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中建强中国学术话语

在“批判”中“解构”。“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现代化作为历史范畴,其实践和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在客观上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世界现代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在那个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作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创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新时代,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中具有进步性。但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不仅在推行殖民主义的过程中构筑西方主导的世界发展格局,而且从“西方中心史观”出发,把西方现代化道路定义为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途径,把西方文明标榜为人类文明的标杆和方向,在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学术包装”基础上全面建立“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作为以西方价值尺度塑造和支配世界的工具。历史表明,“后发国家”走“西化”道路鲜有成功案例,无法应对资本主义现实困局的西方模式更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难题。西方话语霸权是在对差异性、多样性历史发展话语的消解中建立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特殊主义普遍化”的“一元现代化模式”,也必将瓦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元话语世界”。

在“融通”中“建构”。“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决定其世界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融通中外”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在突出“中国式”“特殊性”同时,必然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揭示“一般意义”中确立普遍认知,在体现中国理论满足世界需求的过程中赢得普遍认同。一是做好“通约”。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到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是世界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的目标追求,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是在破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不仅符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更能满足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以具有高度通约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带有普遍意义的“比经验事实更高的现实”。二是做好“转化”。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前提下,体现话语叙事的真理性特质,为政治话语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文明模式,也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科学体系。要按照“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求,把业已形成的历史性、政治性论断转化为学理性、学术性命题,在人类理论殿堂中重新书写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效率和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民主自由人权、和平合作发展等的现代性话语,打造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话语、经济社会发展话语、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话语。

(作者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会顾问)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