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 奋力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 奋力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了奋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振兴与繁荣,不仅是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之路,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聚集人才资源,构建绿色产业链,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走出一条人才聚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发展新路子。

聚集人才资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口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共同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但民族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展开有力的人才竞争,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难,使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

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其一,要立足长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对推动民族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民族地区教学设施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倾斜、政策补贴、政策优惠等使内地学校为民族地区持续培养人才。其二,要吸纳和留住人才。要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人才,并要实现才尽其用,把引进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岗位,实现人与岗的最佳配合;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城市双向挂职、短期支援、兼职顾问、名誉职务、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靶向引才;要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聚焦于人才工作软环境建设,营造敬才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其三,要推进产才融合发展。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民族地区聚集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帮带,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聚集同频共振,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强、产业跟着人才走”的局面,让人才智力势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以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构建绿色产业链,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红利做大做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历史因素,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风沙源治理等任务仍十分艰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前提。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综合保护与治理,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相得益彰。民族地区不仅因其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众多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各民族在适应与改造其生存环境中,还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原生文化,使其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民族地区要以高质量“文化+旅游”产业拓宽居民就业与收入渠道,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我国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纯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真本色、天籁神韵、原生态活力和原汁原味的审美意蕴,是活化的“非遗博物馆”。把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将区域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方面,要优化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带领作用,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让社会民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另一方面,应探索并逐步推进“非遗+旅游”产业,建立一批以少数民族村寨为单位的“非遗”保护基地,积极打造与少数民族非遗有关的网红打卡点,以少数民族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少数民族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少数民族非遗特色景区建设等为抓手,把非遗项目融入景点或是旅游线路中,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与红色资源密集区高度重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有一半以上路程经过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留下了一张宝贵的长征红色文化名片。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发展红色旅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探索,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红色资源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热门景点,以景观烘托、演出叙事、产品展示等方式呈现红色文化,走出一条体现地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为民族地区绿色山水旅游增添一抹亮眼的红色,使人们在红色旅游活动中既亲近自然,又受到思想洗礼,既重温初心,又展望未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加强数字化建设,使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获取新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走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数字化方式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阻隔,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极大地方便群众生活,成为居民实现物质精神共富的助推器。要利用数字化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农业作为民族地区主要产业之一,是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要通过补齐民族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以农业农村物联网为基础,整合智慧农业、基础资源等,实现民族地区农业信息数据共网共享,大力推进“数字+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农产品网络化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中衍生开发出了与其文化相一致、具有当地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商业设计等有形产品,要通过将“数字”融入民族文创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丰富的高品质民族文创产品与服务供给,拓展民族文创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要利用数字化方式打造“互联网+文旅”的新型服务业,做大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规模,提升文旅产业整体效益,探索出民族地区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新路径,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一方面,要通过“数字+”的方式,运用数字技术探索出更具创新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民族地区居民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诸如“数字故宫”“云游长城”等,使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是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区,要利用“数字+”的优势,使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以更加鲜活、更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彰显精神富有、人文之美,并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分享,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进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发展,浙江乡村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民族地区要借鉴浙江经验,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区域内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通过借助数字时代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平台为人居环境治理注入“数智”力量,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自觉;借助“数字引擎”,激发广大民族地区居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利用“云端课堂”,提升居民网络文明素养,持续增强民族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