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东超:【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刘东超

刘东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点此查看视频

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一起来学习“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古语。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古语,阐释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表达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同样引用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古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说明,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人类,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自然界。

习近平主席为什么两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引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古语?我们知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都是前所未有。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表述,强调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并且呼吁整个人类社会都要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荀子·天论》。荀子在《天论》中批判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将宗教之天、道德之天拨正为自然之天,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文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一开始描写的是宏观的自然界的变化,也就是天上众星相互伴随而旋转,日月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阴阳二气周流变化,风雨博施于天地间。在这个宏观的自然环境里,万物在适合的养料和环境下,就能发展起来。紧接着,荀子进一步讲到,“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就是说,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是如何运作生成万物的,只能看到它的功绩,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荀子说的“神”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然后荀子又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这是说,我们知道自然界能推动万事万物生长,但是这种力量是无形的,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的“各”,体现了万物所需生长条件的差异性。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非常深刻。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一个开展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后来,荀子在齐国被人诋毁,于是他去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他还反对迷信鬼神,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荀子·天论》中记述了一句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用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有吉祥的结果;用不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产生灾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现代启示:在自然界,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植物和植物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些关系与人类组成了复杂的地球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些关系,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这种规律,才能让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