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生态文明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生态文明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千万工程”的实施历程、巨大成就,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我们进一步学懂弄通、传承弘扬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千万工程”是铸就美丽中国的基础工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超过三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与再生产,是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突出短板仍然在农村,最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在农村。美丽中国建设得好不好、农村建设得美不美是关键。只有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以和美乡村建设为依托,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厚基础。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便把农村作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主战场。在他的亲自倡导和主持下,一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整治重点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全省展开。20年来,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锲而不舍、持续发力的实干精神,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积极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如今的浙江碧水蓝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万千乡村迎来美丽蝶变的精彩故事正在之江大地生动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载体,“千万工程”的有效推进不仅是美丽中国的形象缩影,更是面向子孙后代、铸就美好未来的基础工程,为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树立了标杆。

“千万工程”走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明确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浙江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有机整体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呈现加速融合的良好局面,造就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十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实现了最初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切入口的整治行动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就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作出专门强调。《意见》提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发展优势赋能生态保护,把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统一整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使广袤乡村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绿色生态富民家园,把“天蓝、地绿、水清”生态蓝图变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

“千万工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先行探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人类现代化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中国式美丽乡村建设的形象载体,“千万工程”已经成为我国乡村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龙头工程,其示范意义不仅在于为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作出先行探索,更为如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生动例证、基本经验和有益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万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指出,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要厚植为民情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需要的向往。“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千万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态保护,其最终目的和根本归宿都系于民生福祉。为此,要把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同时,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也不例外。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就要从全局出发,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突出治理重点,善于以点带面,做到观大势、明大局、谋大事,不断增强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是要加强制度保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践表明,“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起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与工作推进机制,从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的纵横连贯上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耦合。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确保党对生态治理工作的各项部署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优化完善协调合作机制,推进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优势,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