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阿合作迎来新机遇

新时代中阿合作迎来新机遇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与中东国家互动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国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中东视为“被治理”和“被改造”的对象,用西方价值观改造中东,用西方的标准治理中东。然而,制约中东和平与发展的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东国家工业化裹足不前,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国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个别西方国家打着提供公共产品的旗号,在中东谋求势力范围,巩固联盟体系,逼迫中东盟友在大国之间“选边站”,加剧了中东地区安全困境,损害了中东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利于中东国家之间的和解进程。

中阿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合作内涵不断丰富。1949年,新中国建立。上世纪50年代,阿拉伯国家相继独立。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始终相互支持,开创了中阿友好交往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初期,中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开展互利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源源不断输往中国,双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能源共同体。中阿在双边合作中共荣共生,在多边舞台上相互支持,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成为新时代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国际格局加速重塑的过程中,中阿关系越来越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两支重要的政治力量。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共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合作迎来新机遇。

中阿政治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中阿友好交往绵延两千多年。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把东亚的农耕文明、西亚的游牧文明和欧洲的海洋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阿两大民族形成了“面对面”交流关系。随着近代欧洲海洋强国的崛起和西方大国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中阿在世界体系和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此后,中国对外交流的重心转向东亚和太平洋,阿拉伯世界对外交流的重心转向地中海和大西洋,东亚的中华民族和西亚的阿拉伯民族彼此逐步疏远,从“面对面”到“背靠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强南弱”的权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超多强”的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日益走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双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探索实现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复兴道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过程中,中国“向西看”,阿拉伯国家“向东看”,从“背靠背”再次转向“面对面”,集体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中阿坚定维护彼此核心利益。中阿双方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南南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广泛接触,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1956年至1990年,中国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但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中阿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坚持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疫情发生以来,中阿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巴勒斯坦问题作为中东根源性问题,关乎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坚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巴勒斯坦问题,连续十年向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同样,阿拉伯国家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予中方坚定支持。2022年10月,美西方在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推动涉疆决定草案,妄图以此干涉中国内政。阿拉伯国家站在正义一边,给予中方坚定支持。

第二,中阿反对人权问题政治化。一些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以“国际法官”自居对他国指手画脚,将人权问题政治化。中国反对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为由对阿拉伯国家实施外交胁迫,反对西方的“人权外交”。同样,阿拉伯国家反对一些西方国家对华经济制裁工具化和贸易武器化,认为西方国家炮制的所谓中国“人权问题”,只不过是抹黑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

第三,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当前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迫使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国家一道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这不仅损害了阿拉伯国家外交主权,而且损害了其国家利益,自然遭到阿拉伯国家普遍抵制。中国尊重阿拉伯国家主权,支持阿拉伯国家根据本国利益和国际道义独立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

第四,中阿共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各国国情、资源禀赋、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现代化不可能只有一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阿拉伯现代化都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世界是多元的,各国现代化模式只存在类别上的差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由此可见,中阿政治合作具有时间的规划性、空间的战略性、议题的全面性和机制的复合性等特点。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在开罗宣告成立后,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提升,部长级会议、高官会、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等十几项机制成为落实中阿合作的多边协商机制。2010年《天津宣言》、2018年《北京宣言》和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成为中阿合作的里程碑。中阿相互支持,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阿经贸合作内涵不断丰富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诉求和第一要务。20世纪80年代,中阿合作以劳务承包为主,规模有限;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阿合作以能源为基础。21世纪以来,中阿经贸合作内涵更加丰富。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1+2+3’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1+2+3”合作格局体现出中阿务实合作呈现不断累积的特点。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广阔的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制造业;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充足的劳动力,中阿在经贸领域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首先,中阿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阿拉伯国家则是中国最大的能源进口来源地。2022年《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显示,2021年,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1.5倍。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已同21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1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3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2.6倍。阿拉伯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极为阿拉伯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援助。比如,中方给予阿方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同阿方共建5个现代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50个农业技术合作示范项目,向阿方派遣500名农业技术专家;邀请1万名阿拉伯人才参加扶贫减贫、卫生健康、绿色发展等领域专业培训。这是以中国新发展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新机遇的有力证明。

其次,中阿经贸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3到5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八大共同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中阿“1+2+3”合作框架的升级版,体现出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双方围绕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航天太空、新基建、新产业、新能源开展的务实合作。中国欢迎海合会国家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同中国航天员联合飞行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欢迎海方参与中国航天任务搭载合作,研究成立中海联合月球和深空探测中心。

能源合作处于中阿经贸合作的核心位置,合作形式日益多样。中资企业参与阿拉伯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全产业链开发;除传统能源外,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储能、智能电网等也成为双方能源合作新领域,成为中阿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中国欢迎沙特发起的“绿色沙特”和“绿色中东”倡议,参与建设阿卜杜拉国王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城。阿联酋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第一个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国家,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在埃及召开,摩洛哥实施了“绿色摩洛哥”计划,中阿新能源合作蓄势待发。

再次,中阿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阿发展战略对接既包括传统基建的硬对接,又包括新基建的软对接;既包括产业的宏观对接,又包括项目的微观对接。《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指出,中阿愿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合作,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在战略、产业和项目对接过程中,开罗新首都、沙特红海新城、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阿曼杜库姆产业园、埃及泰达产业园、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中国—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沙特吉赞项目群、卡塔尔多哈新港、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福建古雷乙烯项目等都是中阿产能合作的标杆项目。

最后,中阿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积极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中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舞台加强磋商和协调。同时,中国欢迎阿拉伯国家加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平台,同阿拉伯国家一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制定权。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埃及和阿联酋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022年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中阿在多边机制的合作推动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展望未来,中阿在本币互换、数字货币、石油人民币、主权财富基金等领域将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中阿安全合作不断提质升级

中东地区是全球安全赤字较为严重的地区,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教派冲突、恐怖主义、地区主导权之争激烈。个别西方国家频繁的军事干预,进一步加剧了中东安全困境。中国从未卷入中东地区军事冲突,也从未制造中东热点问题。相反,中国是中东和平的建设者,是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阿安全合作方兴未艾。

其一,中阿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一些西方国家将中东视为地缘政治争夺的舞台,积极培养代理人,构筑“小院高墙”,推行集团政治。个别西方大国在中东反恐中笃信“以暴制暴”,在阿拉伯世界相继发动和介入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不仅未能解决中东安全困境问题,反而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导致恐怖主义、难民问题外溢和扩散。中国倡导“以发展促和平、以合作促安全”理念,参与联合国在索马里、黎巴嫩、西撒哈拉等地的维和行动,积极提供安全公共产品。

其二,中阿围绕中东热点问题开展磋商。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成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四方。近年来,中国参与中东冲突解决的主动性更强,提出中国理念的积极性更高。中国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等系列倡议和主张,得到中东国家的高度认可。为落实劝和促谈理念和各项冲突解决主张,中国政府设立中东问题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非洲之角事务特使、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与阿拉伯和平倡议、集体安全倡议等积极对接,为中东和平与安全贡献智慧。2022年中国主持召开第二届中东安全论坛,邀请了中东及域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共同商讨巴以问题、海湾问题等危机管控方式,和阿拉伯国家一道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探索新思路。中国倡导新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支持阿拉伯世界实现团结,推动了中东“和解潮”。除此之外,中阿还加强网络安全合作。阿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数据安全合作倡议》的地区组织。中国将帮助阿拉伯国家培训1500名智慧警务、网络安全执法等领域人员。

其三,中阿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除共同参与中东安全事务外,中阿还加强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磋商。中国和埃及、约旦、阿联酋、伊拉克、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7个阿拉伯国家加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为亚洲安全献计献策;中阿就全球军控、维和、毒品、海盗、难民、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中东无核区建设等问题开展对话和磋商。《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指出:“支持根据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原则、睦邻友好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为实现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恢复安全与和平所作的努力,从而保障各方核心利益。”

中阿人文交流不断走实

人文交流是民心工程,中阿人文交流延续近两千年。中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影响了世界;阿拉伯国家医学、物理学、哲学、天文学等促进了人类知识与科技进步。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中阿倡导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互鉴,推动文明交往。

首先,中阿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动人文交流机制化。双方政府高度重视人文交流,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阿拉伯—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会积极促进相互交流,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阿拉伯艺术节/中国艺术节、中阿城市论坛、中阿妇女论坛等多个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人文交流不断走向深入。根据首届中阿峰会达成的“八大共同行动”,中方将邀请阿方1000名政党、议会、媒体、智库等人士来华交流;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持续做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增进文明对话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些举措将促进中阿在人文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其次,中阿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人类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理念,都致力于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这与西方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有本质区别。新时代,中阿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文明的多元形态,传播多元价值。

再次,中阿制定人文交流的具体路径。目前,中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近年来,阿拉伯世界也出现了“中文热”,中文现已进入埃及、沙特和阿联酋等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青年是中阿民心相通的生力军。2013年以来,中国已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各类人才2.5万名,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约1.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截至2022年10月,15个阿拉伯国家在高校开设中文院系,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2个独立孔子课堂。根据中阿“八大共同行动”,中方将举办中阿青年发展论坛,启动“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邀请阿方100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交流,邀请3000名青少年参与中阿文化交流。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

最后,中阿人文交流努力做到正本清源。中阿都倡导文明对话,反对文明对抗;提倡文明互鉴,反对文明歧视;支持“文明共生论”,反对“文明改造论”。《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指出,中阿双方“谴责和打击一切形式、形态和动机的恐怖主义,不应将恐怖主义同任一民族、宗教、国籍、文明挂钩,铲除恐怖主义根源,同时反对反恐‘双重标准’”。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加速发展、能源体系不断升级、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全球安全议题与发展议题互相联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国际局势动荡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希望通过各自的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

在国际体系转型与中东“和解潮”的背景下,中阿在各自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中阿努力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超越意识形态,做大合作“蛋糕”,成为好伙伴、好朋友。中国尊重包括阿拉伯人民在内的中东人民主人翁地位,强调中东是中东人民的中东,不是域外大国的势力范围;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全球多元伙伴关系。

中阿合作造福双方,也惠及中东各国人民。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确立“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为中阿全方位合作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从2016年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到2022年的《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从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到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打造政治伙伴、发展伙伴、安全伙伴与文明伙伴。展望未来,中阿双方将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推动中东国家和解进程,致力于中东和平与发展事业。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变局下中东治理的大国作用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2JJD8100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成文、王健、田文林:《专家笔谈:百年变局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挑战和机遇》,《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3期。

②《习近平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0日。

③习近平:《继往开来,携手奋进 共同开创中海关系美好未来——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0日。

④《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0日。

⑤《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外交部网站,2022年12月1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