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动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刻把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探索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引领方向。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表达

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表达是指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意义、作用的判断和确定。就人类进步的一般意义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群体凝聚力、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推动人及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更加彰显,精神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

巩固经济基础。一定的物质文明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形式。精神文明建设包含文化建设、观念建设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其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观念建设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为经济发展统一共识、凝聚力量;基础教育和专业专项人才培养,提高了实践主体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为经济活动注入智力支持、提升精神力量、激发创造活力、丰富文化资源等价值。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引领市场风气、规范价值导向、廓清发展目标,其深刻阐释了“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这一重要理念。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通过制度建设、治理效能转化、政策实施阐释等途径,促进社会团结和政治稳定,体现了以更高政治站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涵。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往往通过对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的阐释,对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价值诠释和法制教育的持续推进,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的价值判断。制度建设致力于治理效能的转化,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对政治的普遍原则进行价值诠释,从而导引个体行为的社会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彰显。

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精神文明建设诠释了中华文化价值理念、革命文化创造主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景,作用于文化自信的情感性认同、文化强国的利益性认同、文化软实力释放的价值性认同。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表达,揭示了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价值滋养,通过文化记忆的唤起,重温历史辉煌,振奋文化信心、激发认同力量,通过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努力开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新格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意蕴

作为涵盖诸多方面的系统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了物质与精神协调并进、文明与进步交相辉映等多重内涵。精神文明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价值性的阐释,通过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如何建设精神文明”的时代之问,聚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维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独特的文化意蕴,指涉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推进,其以物质为基础、政治为保障、精神为动力,促进提升综合国力的新规则产生和新范式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映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方式,彰显了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互鉴,论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蕴涵的东方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历史脉络的延展与赓续,还是思想理念的变化和演绎,民族的积淀、文化的纳新、族群的整合,深刻论证了“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血脉、近代以降上下求索的奋斗目标、百年变局与百年夙愿的理想诠释,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写照、当下实践与未来愿景。

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国家“硬实力”的支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飞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硬实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一目标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括经济互惠的合作观、政治互信的安全观、文明包容的对话观等,其凸显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为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系,演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价值选择。

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彰显了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战略指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根基。价值观是人的生活实践对自身、他人和客观世界的意义性认识。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不可分,构成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导航,和谐向上社会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孕育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凝聚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内容,体现了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功能。

实践中,要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文化认同为主线提升社会成员思想品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促进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同时,高度重视传播方式的时代演化对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助力,利用好多渠道的交互式、体验式和互动式传播,实现大街小巷、网上网下、国内国外,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传播力、覆盖力和影响力。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共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聚焦人们在物质发展基础上通过文化生产和精神创造而达到的积极心理体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主体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习惯、文化素养、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精神要素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把握,以及在此之上所彰显的认同感、获得感与满足感。社会成员追求精神财富、不断丰富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社会个体面向竞争和坚持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充分彰显了“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的逻辑内涵。在现实性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人类的精神产品从贫乏趋向丰富、个体的精神生活从空虚走向充实、社会的精神生产日益增强、社会风气更加健康,进而促进了“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发展。

实践中,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当下的文化创新中彰显时代价值;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协调区域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平衡发展,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不断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传播下沉和深度体验,开创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和传播业态;更好地将大众求知需求、娱乐需求及审美需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呈现。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体现在经实践检验的精神观念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并逐渐演化为引领物质文明建设的价值支撑。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刻阐明了“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两个文明”置于社会和谐共进的基础之上,彰显创新驱动的平衡发展理念,推进精神引领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实践中,要进一步丰富优质精神产品的内容题材、表达方式与传播样态,聚焦“两个文明”建设相互联动的关键点;通过扶志、扶智的帮扶活动,补齐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推动城乡文化的平衡发展,提升“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效率、公平性和安全性。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主任)

【注: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专项重大课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TZZ05)、喀什大学新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南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DJDA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