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多措并举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敢担当、善作为是新时代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政治品格。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对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勇于创新创造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继而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现实困境

基层干部选人用人导向不够鲜明。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工作与党中央提出的干部选拔任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选人用人过程中“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不够鲜明。一方面,选人用人导向与具体实践存在偏差。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把关不力,“裙带关系”“带病提拔”等情况时有出现。另一方面,选人用人的具体标准无法精确衡量。一些基层部门没有精准把握“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导致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主观臆断性较强、随意性较大。这增加了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主观动机和行为意愿。

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必要方式,也是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的重要前提。当前,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没有发挥出“指挥棒”的导向功能。一是考核评价的目标设定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必要的差异性和导向性,难以做到量化、细化,偏离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考核评价基本原则和分级分类考核办法。二是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缺乏公众参与。当前,一些地方对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设定普遍是“自上而下”单向度进行,且主要是通过提交述职述廉报告、问卷测评、谈心谈话等形式在部门机关内部开展,未能及时将人民群众的意见、满意度评价等纳入其中,影响了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及时。当前,基层干部考核评价结果等级普遍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等级间边界较为模糊,一些基层党组织难以对基层干部的综合素养、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等进行精准反馈。由于上级党组织与被考核基层干部缺少双向沟通,一些基层部门的考评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导致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形式化,考核评价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相脱节,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责任界限模糊、监督机制不健全、具体容错类型不够明确等问题,使基层干部容错纠错工作实效难以彰显,激励干部大胆试错、勇于创新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一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将基层干部容错纠错的情形界定在党规党纪范畴之内,还缺乏明确标准;对于基层干部容错纠错的事项是否需要经过法定程序或者基层党委(党组)会议研究,还没有统一要求。有的地方对于基层干部可容错事项和不可容错事项都进行了规定,但具体事项、具体类型还比较笼统,缺乏精细化和可操作性,以至于工作中对于具体问题、具体事项、具体类型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执行走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实施基层干部容错纠错的过程中缺乏人民群众的监督,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基层干部持续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可以将组织的价值目标内化为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追求,为基层干部在新时代担当作为提供强大的内驱力。①进入新时代,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干部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更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更大,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繁杂。因此,持续性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缺少常态化制度支撑,且激励的手段单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衔接不够紧密,组织关怀与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持续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理想信念缺失、能力素质不够,跟踪检查落实不到位,后续工作跟进不够及时、深入,致使有些工作任务没有执行到位,贯彻落实的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创新意识不足,难以与时俱进地制定常态化激励机制。一些领导干部缺乏互联网思维、传媒素养等,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创新的精气神不足,咬定目标不动摇、追赶超越不懈怠的胆略气魄不够,以致持续激励基层干部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实、效果不明显。

新时代新征程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举措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信仰之基。与时俱进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培训体系,是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是提振基层干部干事信心、担当决心的精神源泉,有助于进一步筑牢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思想根基。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常修课,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必修课,主动自觉学、全面系统学,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同时,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理论学习与自身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瞄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创造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二是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凝心铸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主题教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强大的真理力量滋养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其融入干部心灵、嵌入工作实践,进而促进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新征程,在各级党组织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实践探索中,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贯彻落实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一是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基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一些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善做善成的基层干部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教育帮扶的制度机制。二是推动年轻干部在工作一线锻炼,在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各级党组织不仅要通过重点岗位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等方式,引导基层干部在多岗位工作历练中补短板、强弱项,还要完整记录基层干部在处理重大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和工作业绩。在干部动议提名环节,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在选拔任用前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要对基层干部采取多元化、科学化的考核,建立日常考核、中期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在推动工作创新中立好干部考核“风向标”。一是科学合理设定基层干部考核评价目标。既要体现地区和部门特色,突出重实绩导向;也要根据岗位差异、工作性质不同,进行合理分级、分类、分层,科学设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分解,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群众测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将其具体化。二是强化基层干部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考核评价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机结合,与干部的管理、教育、培训、监督有机结合。对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群众反响好的基层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优先考虑,切实将想担当、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选拔上来。对于考核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干部,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教育培训,唤起他们敢于担当作为的信心,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持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以“三个区分开来”为基本遵循,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撑腰”“鼓劲”②,切实为担当者负责、为实干者护航。一是明晰基层干部容错纠错的具体事项与适用情形。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范畴之内,明确容错免责的基本情形、条件、对象、范围;厘清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徇私的界限;明确容错纠错的具体判断标准,辩证看待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二是规范容错纠错程序和配套制度。各级党组织要严格依照申请、调查、认定、反馈等环节,对基层干部失职失责具体事项进行甄别和认定,建立健全容错纠错申诉制度,确保容错纠错结果公开透明。同时,还要积极构建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构建政治关怀、舆论宣传、责任追究、通报曝光等相关制度。对于敢想敢为的基层干部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崇尚实干担当的氛围,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坚持以组织关怀为重点,持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以更好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广大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面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增强忧患意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靶向治疗、标本兼治。针对基层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干部队伍,进而使基层干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③,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地方干部激励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9CDJ01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方振邦:《全面构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机制》,《人民论坛》,2023年第6期。

②殷玉平:《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红旗文稿》,2023年第2期。

③梁瑞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兼论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1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