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主义电影文化首都新高地

打造社会主义电影文化首都新高地

[中图分类号] 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65-04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开启了崭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更是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电影是一门有广泛群众性的综合艺术,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工作十分关心、格外厚爱,多次对如何发展中国电影、创作怎样的电影作品、造就怎样的电影人才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电影文化工作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升电影创作质量,健全电影产业体系,促进电影市场繁荣,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北京精品”为电影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和崭新气象,影视之都建设成效显著。

打好政策“组合拳”,助力首都电影行业全面复苏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电影要素资源丰沃、电影人才高度集聚、电影创作精品不断,向来是全国大银幕的排头兵、主力军。即便面对新冠疫情大考,首都电影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光影答卷”。

战略统筹领导有力。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离不开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环境。北京高度重视电影工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就抓好电影创作生产、优化电影产业营商环境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市领导主持召开创作恳谈会,亲自协调保障重点影片拍摄。2022年,北京市发布《“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目标,提出实施“七大提升工程”,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点任务,制定了“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的施工图和责任书。聚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在出文艺精品、搭交流平台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创办北京文化论坛,并于2023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的文化领域论坛。疫情期间,坚持高质量不间断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传递了繁荣首都电影的积极姿态,彰显了全国文化中心的责任担当。

精品创作领跑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北京是电影创作主体最集中的地区,电影年产量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推动电影创作质量稳步提升。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靠前谋划与征集评定相结合,遴选主题鲜明、创作扎实、主创基础好的项目,定期向社会发布,一对一跟踪指导和扶持。把重大主题创作作为重中之重。锚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节点坐标,集中力量保障《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志愿军》等重点项目,确保重大主题见水准、重要节点出精品。科学精准扶持创作。每年配置1亿元电影专项引导基金,遵循创作规律,分段、分期、分类评估资助优质项目,强化专业性、灵活性和精准性,推动财政资金扶持创作效益最大化。鼓励多元化创作。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从新时代新征程挖掘选题,推动《北京进行时》《一点就到家2》《闯•关》等现实题材项目创作。

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以财政资金扶持为杠杆,打破电影市场困境。2022年,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对全市223家放映国产影片符合奖励条件的影院资助4100万元。为应对疫情冲击,额外拨付5000万元用于新建影院扶持并推出了“房租通”政策补贴影院租金。全市在册影院已从2012年的135家增至301家,现有院线30条、银幕2174块。北京市影院整体体量和规模、票房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以文化产业示范引领区为引擎,带动重点影视基地园区升级。2022年新认定97家市级园区,全市注册电影机构已近5000家,大力支持民营电影企业在京发展。2023年一季度文化产业快速恢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3.1%,较2019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为驱动,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影都。推动中影二期、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博纳影业怀柔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布局特色文化娱乐和旅游商业,促进文旅融合。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动力,先后发起和创办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京津冀艺术电影联盟、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确保周周有影展,为中小成本影片和艺术影片创造更多放映机会,实现电影市场差异化、多元化、高品质内容供给。

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做好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便企利民的务实之举。健全管理体制,充实专业力量。增设北京电影事业发展中心,引进专业人才,动态调整审查委员会结构,充实专业审查力量,持续开展培训和案例交流,不断提升审查意见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提高内容把关能力。主动沟通服务,凝聚各方合力。坚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设立电影局公开热线,畅通与创作单位交流渠道;将电影服务融入“两区”建设,最大程度简化行政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建立创作恳谈会机制,解编创队伍之难、解制作机构之难;健全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推出“服务包”,加强多部门跨领域联系协调。完善公共服务,优化文化供给。广泛开展惠民观影活动,发放千万元观影券吸引观众回归影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推动公益电影放映进乡村、进工地、进军营、进社区、进校园、进福利院所,每年组织放映10余万场,通过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将党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

把握“两个结合”,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电影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电影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回顾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展现中华历史之美,揭示中国发展的人间正道,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是新时代电影发展的应有之义。北京有传承历史文脉的职责,要以首都风范、首善标准推进电影精品创作,挖掘更多具有首都气象、中国气派的品牌项目,让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发展的创新文化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

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谋划推动首都文化建设。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设立“交流•合作•发展”主题分论坛,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成果交流和经验分享。2023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主题定为“光影共享,文明互鉴”,旨在以电影为媒介,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在帮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现代中国、未来中国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电影要紧紧把握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用世界人民共通的视觉语言,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更好的国际文化环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是为如何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命题。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打破陈旧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拿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劲头,在提高电影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拍摄题材、手法上下功夫,让电影创作真正百花齐放,更加精彩纷呈。

激发生产力,打造高水准、国际化的电影新高地

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是引领文化产业、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时代使命。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复苏,特别是重新展开以电影为载体和媒介的世界交流与对话,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出好片,突出优质内容供给。“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深耕内容创作,唱响“大戏看北京”品牌,努力将首都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行业优势、专家优势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精品创作优势,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聚焦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集中推出《恰同学少年》《红海行动2:虎鲸行动》等重点项目。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北京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富有时代感的题材,潜心打造《李桓英》《一点就到家2》等优秀作品。深挖北京特色资源,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重点孵化《闯•关》《北京进行时》等影片,推动形成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个性鲜明的电影格局。

做优影视产业园区,发挥电影集聚带动效应。以“两区”建设为依托,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主动担当、率先行动,高标准推进影视基地(园区)建设。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扩容升级,依托怀柔科学城、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人总部基地、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各类人才机构、会展活动,以影视文化为核心,以数字科技和高端服务为导向,以多元化创新融合为特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重要文化功能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影视全业态构建的先行者。支持首钢科幻产业聚集区建设,集合“内容创作+IP转化+影视创投+影视拍摄+科技+体验”的科幻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着力打造京西科幻之城,引领全国科幻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构建电影发展新优势。用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资源,积极把握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推动电影和科技深度融合。聚焦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电影影像AI修复等新技术,探索电影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云化和智能化升级的解决方案。重点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电影制作企业,支持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建立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首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支持科幻电影项目开发、创投,支持中国科幻大会在京举办,使北京成为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

主动服务保障,持续优化电影营商环境。加强电影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主动意识,做实靠前服务,营造北京电影事业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电影领域放管服改革,最大程度简化行政程序,抓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告知承诺制、电影院“一业一证”改革,为电影创作、影院建设提供协同保障。服务影视企业,建立影视摄制服务联席协调机制,会同相关部门,为影视项目的实施落地和拍摄制作牵线搭桥,主动推介影视基地特色服务,不断扩容北京影视拍摄资源。全面落实电影领域财政、金融、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统筹用好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市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向电影领域延伸,最大限度释放资金使用效能,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霍志静,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