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文化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文化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治理是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中,文化具有内在性和软实力功能,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因此,高度重视文化治理、增强文化内在功能,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重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文化短板

基层治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文化”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经济来说,它还处于滞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并阻碍了基层治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文化的弱化。长期以来,组织建设、制度设计、经济发展成为基层治理的优先选项,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在不少地方,文化所占的比重分值不高,位居考核的末项,有的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在强调GDP经济发展的语境中最为明显。二是文化的窄化。文化是异常丰富的,从基层文化来看,它既包括市民文化、社区文化、单位文化,也有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家庭文化。然而,在基层治理中,这些丰富性被自觉不自觉地简化,往往被笼统地理解为城乡文化。三是文化的表面化。文化是有深度的,往往以道德、伦理、思想、品质、精神内化于人心。但是,现在的基层治理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载体,其文化内涵明显不足。四是文化的偏向。基层治理的文化向度含糊不明,有些地方或偏于西方或流于传统,无法与社会现实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五是文化的虚化。与经济指标、制度规定比,文化确实不易把握,但它却是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基层治理对文化不是简单用“精神文明”概括,就是觉得它遥不可期,导致其被忽略。

文化维度被基层治理忽略、悬置甚至无视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表面看这似乎没什么,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发展既不可持续,也缺乏创新性和内在动能。

新文化使命下的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基层治理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思考基层治理的长远发展问题。

首先,将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中国式基层治理在继续重视经济发展时,应将“文化”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站在文化振兴、文化自信、新文化使命的高度推进文化建设。这需要以文化治理理念为指导,强化文化制度建设、拓展文化范畴、深化文化思考、发挥文化动能,真正起到以文化引领中国式基层治理的引擎作用。

其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层治理文化。要改变当前基层文化的复杂混乱状况,就要避免被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城乡文化等缠绕,进入一种新的文化重建。这主要包括: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文化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资源都可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作用,这有助于改变当前基层文化的消极面。第二,从人民主体性、为民生、以人为本的角度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必须体现人民群众主导、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理念,充分体现文化的实用性、生活化、有效性。基于此,充分发挥乡贤作用、重视乡风民俗就变得相当重要。第三,提升现代思想文化品质,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有现代文化的新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基层治理文化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等的辩证关系,获得更加健康、完整、完善的智慧、品格与人格。基层文化要结合中国国情、民情、社情、人情,对于古今中外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创新。

最后,创新基层文化的传播培育形式。目前,基层文化受制于惯性、选择性、形式主义做法,导致悬置、空转、空洞、无效等情况。新时代需创新基层文化传播方式。第一,针对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外而内进行拓展推进。第二,有具体抓手,避免空洞的文化说教。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例如,河南郑州市基层治理特别重视用互联网、智能化、集成化新科技,从“民心文化”角度进行治理。其关键是“构筑数据底座,搭好‘连心平台’”,有了“新连心”网络,“格中有爱,党群连心”“连心应用”“连心标兵”,于是“中心统起来”“安心干起来”。其中,“五家五心”工作理念较有代表性,包括把服务网络当家园的“同心共建”、把邻里和睦当家风的“用心守护”、把网格群众当家人的“悉心呵护”、把群众需要当家事的“贴心服务”、把群众建议当家信的“耐心倾听”。又如,郑州高山路街道雅居社区在“五星支部”领导下,实行的是“七心”,即筑同心、强信心、守初心、聚民心、讲诚心、忆红心、话真心。在评价过程中,讲究的是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上进心。所有这些“心”,都与中华民族的“民心”“养心”“心治”文化紧密相关。

总之,对于基层治理,新时代新文化使命任重道远,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真正理解文化的复杂性、内在性、现代性,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行稳致远、事半功倍。

从多维度推进基层文化治理

基层治理文化并非孤立现象,它与许多方面都有关联。以文化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法治化思维加强基层文化的制度建设。文化的广泛性、复杂性、模糊性,导致基层治理面对文化时常处于尴尬状态。这在一些地方基层的养老、失德、违规、无序中变得尤为突出。换言之,不少基层文化面临着德、法、理的模糊区域,较难找到有效办法。只有建立基层治理的奖惩处置制度,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二,在基层形成率先垂范的文化机制。长期以来,基层治理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重能力、轻德性的倾向,这也是导致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单位治理、院落治理、社会治理等都要将德性、文化教养、思想觉悟、精神风貌作为考核、晋升、奖惩指标,以便做到树立正气与遏制歪风邪气。

其三,将基层文化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基层文化人才普遍比较缺乏,这种情况在乡村更为突出,没有文化人才的基层治理,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另外,基层文化人才的浪费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组织,没能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以乡贤为例,广大乡村更重视经济能人,忽略文化乡贤,导致乡村治理文化含金量不足。

其四,基层文化治理应从自身特别是家风家教开始。传统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家风家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山西省裴氏家族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汉魏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后来,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人才辈出,只据正史记载就有600多人,名垂青史者不下千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人。之所以能够如此,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的传承,如爱国爱家、崇德爱人、重教向学、廉洁自律等。宋代陆九龄、陆九渊家也是一个大家族,陆家人世代相传、和谐相处、多有贤人,以至于“一门翕然,十世相让”,“忠敬乐易,乡人化之”,达到了家里家外、乡里社会的和谐友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古代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并对之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层文化治理应从治家开始,由父母带头,从具体的小事入手,再扩大到社区、单位、学校、社会,这是切实有效的办法。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文化,特别是需要从知识上升为道德、思想、精神,一种内含于人们心底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及其信仰。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才能养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