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独特价值与国际传播

中医药文化:独特价值与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R2;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摆在重要位置,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的中医药》《“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等多项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制度保障。在党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民间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中医药海外立法进程不断加快,中医药国际教育愈益普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效不断彰显。

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意蕴及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护佑着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汲取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在实践中孕育发展、守正创新,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中医不仅兼具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特色、象思维的认知思维特色、道法自然的治疗调理特色,而且还表现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论优势、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优势、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优势和防患于未然的养生优势。正是这些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护佑着中华民族,虽遭天灾、战乱、瘟疫却依然能不断繁衍生息、传承文明,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中医药也是现代医学的丰富宝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进行深层次、系统化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而且还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促进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与发展深受中华文化母体的滋养和中国哲学的熏陶,因而中医药学全面、完整、系统地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具体而言,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所以,中医药学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构性,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战略载体和优秀代表,就这个意义而言,掌握了中医药学就可以管窥中华文明的全貌,拿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所以,中医药国际传播已经超越了中医药“走出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了推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彰显着中国特色及中华文化的品格优势,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餐、京剧、书法、武术、杂技、中医药等多种文化形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而言,中医药集医学与文化双重属性于一体,既在文化层面与中华文化具有同构性,彰显出中国特色与中华文化的品格优势,又在医学层面用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体现出医学科学的普适性,因而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截至2022年9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中国样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使用,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的中医药研究实践,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用武之地和传承创新;中医药还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发布多语种版本中医药诊疗方案,到提供“三药三方”等抗疫中药方剂,从共同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到直接派出中医专家协助各国抗疫,中医药成为了中国的闪亮名片。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模式,这反映了中国政府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高瞻远瞩和坚定决心。作为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理应由政府主导实施,但也应重视民间力量的推动作用。民间色彩彰显不足,往往会降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同时,近些年,虽然随着全球“中医热”的持续升温以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跨国企业、主流媒体等民间传播力量,以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展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民间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程度上仍然较为有限,而且民间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尚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问题,协同创新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协同机制、长效机制也远未形成,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有待提升。虽然近些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进展,但是中医药文化整体认同度仍有待提升。目前,国际社会对以针灸为主的实用技术比较认同,但是中医学仍被看作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中药则仍被当作营养保健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到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可。究其原因,既有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因素,也有中西医学文化差异的影响。19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在全球的迅猛扩张,西方医学文化得以在全球蔓延,并主导了世界医学领域,各国民众在日常治疗活动中对西方医学文化逐渐认同并接受,一些人不愿意相信中医,也对中医药文化缺乏兴趣。此外,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带有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西医学在哲学理念、价值观念、基础理论、诊疗手段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而受到诸多限制和羁绊,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认知和评价。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不足。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队伍。所谓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精通中医药文化,又掌握多国语言,既懂得各国国情和风俗习惯,又了解跨文化交际特点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但是,当前这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中医院校为主,但多数中医院校更多侧重对学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理论和诊疗技能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发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鲜有涉及。虽然有部分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的英语本科专业,但其课程设置主要是中医药专业课程和英语专业课程,侧重于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提上日程。所以,整体而言,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迅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和路径比较固化。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要是以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中医药文化学术讲座、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博览会等方式来推进,这些传播方式尽管体现了专业性、权威性,但是大多属于组织传播或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明显不足,如此便削弱了整体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更具开创性意义,但从网络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看,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网络化建设还不够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影视产品、图书杂志也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国外出版市场中,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影视、动漫精品非常罕见,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读物也少之又少。再者,从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看,主要是以中医药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知识和相关技术操作等医学属性的展示为主,而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哲学思维等文化属性相关的一面则少有涉及。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传播内容,一定程度超越了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影响了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因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最终形成了当前重过程轻结果、重宣传轻传播的局面,难以产生持续有效的国际传播效果。

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建议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将其视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部署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加快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满足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治病健身的需求,以及推进全球卫生治理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一个需要政府与民间、民间各主体间通力合作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自身角色地位的转变,由“台前”转向“幕后”,扮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总制片人”的角色,即政府要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制定宏观层面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进行方向引导和进度掌控,由民间力量承担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政府应牵头整合中医药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跨国企业、主流媒体等多元力量,构建一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多元主体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强大合力。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中医药文化兼具医学与文化双重属性,要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中医药文化的医学属性和文化属性需两翼齐飞、协同并进。从医学属性角度而言,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多发病、代谢疾病以及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在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中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确切疗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的认可。但是他们接受的多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医学功能,对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的了解尚不充分。为此,可以将中医药临床疗效认同作为基础,引导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加深了解、增进认同。比如,中医针灸的疗效早已获得国外民众的认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就可以将中医针灸技术认同作为突破口,借助针灸带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并领悟中医药文化,才能充分理解针灸和中药用药背后的理论知识,从而才能真正认同和接受中医药文化。为此,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要讲清楚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中西医学文化的不同特点,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中,最终实现以文化认同助推中医药科学认同的目标。

加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力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应发挥出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所以,中医药院校应该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对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视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为此,中医院校应不断改进相关的课程设置,逐步构建起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比如开设中医药文化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核心价值;开设中医药文化安全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挑战;开设中医药英语、跨文化交际、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中医药英语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中医药院校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海外留学生招生规模,开展各类中医药学教育,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多方需求。中医药院校还可以“走出去”,建立更多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学院等机构,或者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依托多元化教育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创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和路径。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途径越广阔、传播手段越先进、传播策略越高明,文化传播力就越强。但是,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仍然较为有限,影响着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策略,努力开拓更为多元、更加灵活的传播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首先,多设置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比如让国外民众体验针灸、推拿、刮痧、正骨等中医药治疗手段,使其亲身感受中医药的实际疗效,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其次,利用中医药对外贸易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通过中草药、中成药和中医保健品的对外贸易,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医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疗效,引起他们探究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从而带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再次,积极寻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合理选择一些能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的疑难杂症进行联合研究,通过推出一些重大科研合作成果,展示中医药强大的科研攻关和临床治疗能力。最后,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合作,依托新媒体技术,积极打造“互联网+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开拓新的路径。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毛嘉陵:《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②王国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

③张宗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④宋春生:《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传媒》,2022年第15期。

⑤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

⑥李和伟、宋瑞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性思考》,《中医药导报》,2021年第7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